[发明专利]全密封自动多功能电烹锅无效
申请号: | 91100026.7 | 申请日: | 1991-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289C | 公开(公告)日: | 1993-06-23 |
发明(设计)人: | 王永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永光 |
主分类号: | A47J27/08 | 分类号: | A47J27/08;A47J2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封 自动 多功能 电烹锅 | ||
本发明属压力烹饪器具。是一种家用全密封自动电热压力烹饪器具。
市售电压力锅采用温控式排汽限压的控制方式,其烹饪温度和压力局限性大,中国专利85103173、37200881即属此类。
现有市售压力锅采用锅盖和锅体以刚性连接的方式,是结构原理上就无法杜绝使用中的不安全因素,这一弊病使事故时有发生。市售另一种弹性合开盖的压力锅,虽使用安全,但其结构设计上的不足,给使用者带来不便而未能普及。中国专利87210986·0号,虽解决了日用压力锅的弹性合开盖问题,但在结构设计上有待进一步成熟。中国专利87209866·4号、86201789·0号、87205711·9号、86208676·0号,是新型的压力可调并自动控制在全密封条件下进行压力烹饪的控制技术专利,上述专利的初步实施证明了:压力烹饪的控制方案从温控式排气限压到压控调压是一突破性进步。中国专利87209866·4号在技术和结构上,虽然较86201789·0号成熟,并且也有产品应市,但它们的控制和调整压力的传感器,必须在压力锅上开测压孔且占有一定的体积,加之传感器上的控制线,这都为设计制造及使用带来不便。中国专利86208676·0号和87205711·9号,虽然避免了在压力锅上开测压孔及简化了压力传感器,但尚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外,尚未看到国外有关压控调压式的方案在压力烹饪中应用的报导及资料。
本发明的目的是:采用压控调压式控制技术,给出更合理的弹性连接锅盖与锅体的实用方案、实现无测压孔的压控技术、解决压力锅承压时锅底部变形和它与电热板的热接触技术等问题,提供一新型的全密封自动多功能电烹锅技术。
本发明给出了一种将锅盖、密封圈和锅体实现弹性密封连接的“匚”式结构,使得带有密封圈的锅盖和锅体组成的压力烹饪器具,具备自泄压功能,完全避免了压力工作下的不安全因素。所述“匚”式结构是由直立柱和其上部横向设置的刚性臂与直立柱下部横向设置的弹性臂形成的“匚”式结构,将锅盖、密封圈、锅体及锅体底部设置的电热板一并压紧在刚性臂和弹性臂之间实现弹性密封连接。
显然,在所述“匚”式结构中,由电热板对锅体底部的加热会使锅内压力上升,这一压力通过锅体底部及电热板使弹性臂产生向下的位移。利用这一位移带动一个闪动开关来控制电热板的加热状况,实现锅内压力的自动控制,通过设置在闪动开关上的闪动位置调节器即压力调节器,可以方便地选取锅内压力值。可见,本发明中提出的自动控制机构除闪动开关、电热板与电源接成串联电路外,“匚”式结构中的直立柱、弹性臂、刚性臂以及锅盖、密封圈、锅体,在本发明中提出的理论模型中,共同完成从热-压力-力-位移-开关物理量转换的控制全过程,上述各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简单而稳定,成为本发明所述“匚”式结构理论模型的依据,而“匚”式结构的机电一体化水平使所属产品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匚”式结构中,直立柱、刚性臂、弹性臂除设置成“匚”字形称“匚”字结构外,还可将直立柱、刚性臂、弹性臂设置成“口”字形称“口”字结构。将直立柱设计成环形,即成为“桶”式结构。在“桶”式结构中,刚性臂可与锅盖制成一体,刚性臂与“桶”式直立柱呈可拆卸活动式,“桶”底即为弹性臂。弹性臂可用弹性良好的金属制成,并可与“桶”形直立柱制成一体来满足位移控制的需要。
本发明采用在直立柱上端设一水平刚性臂和在下端设一水平弹性臂构成的“匚”字结构,锅体、锅盖和密封圈是放在“匚”字结构中,靠刚性臂远端的螺纹结构实现压紧密封的。在弹性臂与锅体底部之间设有电加热用的电热板,当电热板通电加热后锅内的压力升高,而锅盖受刚性臂限位不能向上位移,这时锅内的压力将锅体向下经电热板传至弹性臂,使弹性臂远端产生向下的弹性位移,这一位移在密封圈的弹性伸张范围内是与压力成正比的,当位移由于压力不断升高超过密封圈的弹性伸张范围时,电烹锅即自行泄压不再升压,位移即停止。利用这一位移带动一个闪动开关来控制电热板对电烹锅的加热,就实现了锅内压力的自动控制,用一螺纹结构调节选择闪动开关在位移范围内的开关闪动位置,就可实现锅内自动控制压力值的调节选择。显然应该从直立柱伸出一刚性支撑来固定闪动开关,以便弹性臂的位移控制闪动开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永光,未经王永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1000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