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梳理度测定方法及梳理度仪无效
申请号: | 91100776.8 | 申请日: | 1991-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934A | 公开(公告)日: | 1991-08-21 |
发明(设计)人: | 覃修信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纺织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D01G15/12 | 分类号: | D01G15/12;D06H3/00;D01H5/32 |
代理公司: | 湖北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胡继海 |
地址: |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梳理 测定 方法 | ||
本发明属纺织工程测试技术,尤其是一种梳理度测定方法及梳理度仪。
梳棉工程中最理想的梳理质量要求生产出的棉网或生条中的纤维全部被分梳成单纤维,而棉网或生条的实际情况是难以达到的,棉网或生条中含有大部分的单纤维,还含有小部分的结集纤维和其它疵点(如杂质等),棉网或生条中各组成部分的含量比例,决定于梳棉机的梳理程度(简称梳理度)。棉网或生条的梳理度是评定梳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国内外普通采用观察棉网清晰度和检验棉结,杂质的数量来间接表示棉网的梳理度,由于棉结形成与被梳理的纤维物理性能有关,因此,这些方法有的只能间接表示梳理程度,有的只能定性表示梳理程度。华用士撰写的“棉网梳理度的试验方法,仪器及其应用”(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4年2月27日出版的《纺织技术》杂志第二期第22页),公开了一种实测棉网或生条试样中单纤维根数,不同根数纤维集结体个数,然后求出单纤维根数百分率(S%)和平均结集系数C来表示梳理度。即:
S% = (F0(单纤维根数))/(N(总纤维根数)) ×100%
(F0、F1、F2…Fi…Fn-1、z……n根纤维结集体个数)
再根据S%和C的高低,评定试样的梳理度好与差。
按照这种方法,该杂志还公开了一种棉网梳理度试验仪,这种试验仪是罗拉式纤维引伸器(见纺织工业出版社1981年10月出版的《纺织生产工人技术读本》第80页)的改进,该仪器可间歇地分离并测量出棉网或生条试样中单纤维根数和百分率及纤维结集体个数和集结系数。这种测定方法及梳理度试验仪,把梳理度的检验由定性向定量,由间接向直接迈进了一步,对于反映生产中的梳理质量,研究提高梳理作用,改善生条质量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存在着试样容量小,测定结果的代表性较差,误差较大,测试比较困难,眼睛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较低,以及测试环境条件要求高等问题。
本发明的任务是克服上述方法及梳理度试验仪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可提高工作效率,测量容量较大,测试误差小,测量结果代表性强,而且测量容易、简便,能减轻测试人员劳动强度,降低对测试环境条件要求的梳理度测定方法及梳理度仪。
实现本发明任务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取样本喂入梳理度仪中进行牵伸分离后分别挑检出棉结、结集纤维、单纤维;
2、对样本的棉结、结集纤维、单纤维分别称重量;
3、按公式Sg%(单纤维重量百分率)= (g9(单纤维重量))/(g0(样本重量)) ×100%
Bg%(结集纤维重量百分率)= (g6(结集纤维重量))/(g0(样本重量)) ×100%
求出Sg%和Bg%;
4、根据Sg%和Bg%的高低,评定棉网或生条的梳理度,即Sg%高,Bg%低,则生条梳理度好,反之则差。
实现上述方法的装置主要由底坐、前墙板、中墙板、偏芯板、吊辊弹簧、罗拉、胶辊、摇手柄、绒辊组成,其特点是,增设一个后墙板,它与前墙板及中墙板并列连接在底座上,后墙板上有罗拉,胶辊、偏芯板、吊辊弹簧,后墙板与底座通过活灵、调节螺帽、调节螺杆连接,其连接,安装形式与前墙板相同;前墙板与中墙板上罗拉轴的一端,中墙板与后墙板上罗拉轴的另一端,都连接有连杆和齿轮,连杆之间活动连接,齿轮互相啮合。
本发明变棉网或生条样本纤维根数量度与测试为纤维重量量度与测试,变对样本纤维的间歇式分离为连续性分离,简便了测定方法,减轻了操作人员眼睛的劳动强度,降低了对测试环境要求,提高了测定工作效率,增加了测定样本的容量,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代表性,而且测定方便,操作容易,可广泛适用于对棉纺毛纺、人纤绢纺、短丝的测量。
图1为本发明梳理度仪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2B-B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梳理度仪中连杆,齿轮连接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梳理度仪传动工艺图。
如图所示,1、底座,2、3、调节罗帽,4、调节螺杆,5、活灵,6、前墙板,7、中墙板,8、后墙板,9、10、11、前、中、后、罗拉,12、13、14、前、中、后胶辊,15、16、17、偏芯板,18、手柄,19、黑绒辊,20、标尺尖,21、标尺,22、23、24、25、齿轮,26、27、28、29、连杆,30、31过桥齿轮,32、吊辊钩弹簧,33、34、35、吊辊弹簧。
以下结合附图及最佳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纺织工学院,未经武汉纺织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1007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震动能的利用方法
- 下一篇:用于给负载供电的电路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