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组份高效抗泡剂及其应用无效
申请号: | 91101663.5 | 申请日: | 1991-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324C | 公开(公告)日: | 1998-12-23 |
发明(设计)人: | 王开毓;潘丽君;周嘉祥;魏依君;竺关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高桥石油化工公司炼油厂 |
主分类号: | C10M155/02 | 分类号: | C10M155/02;C08L83/04;//C10N30∶1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惠中 |
地址: | 20013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组份 高效 抗泡剂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高效抗泡剂及其应用方法,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将二甲基硅氧烷聚合物(简称硅油)和一种丙烯酸酯共聚物(简称上902)复合组成的双组份抗泡剂,以及将它用于油品中的方法;以及将二甲基硅氧烷聚合物和一种丙烯酸酯共聚物溶液分别加入油品中,用作高效抗泡剂。通过上述两种抗泡剂的应用性能的复合效应,以提高内燃机油、齿轮油、液压油和汽轮机油等润滑油品质量,和改善在单独使用硅油或丙烯酸酯共聚物时抗泡性差或放气性差的缺点。
为了降低或消除润滑油的发泡性,国内外一般使用了以下三类方法:
1.使用高效抗泡剂硅油并为提高硅油的抗泡能力和抗泡持久性,采用了各种不同的分散加入法,即采用机械的或溶剂稀释的手段,将硅油以极小颗粒(粒径<10μ)均匀地分散于油品中;或者将硅油用各种分散剂制成乳剂后再加入润滑油中。
2.将硅油与低分子极性化合物(如醇、胺、醛、酸等)复合使用,如在美国专利号2,972,579和3,235,498所揭示的。
3.研制结构不同于硅油的具有高效抗泡性的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或共聚物,如在美国专利号3,166,508所揭示的。
但是以上各种方法并非对所有润滑油的发泡问题或放气性问题都能很好解决。例如内燃机油、车辆齿轮油等油品,有时因基础油来源变化、生产工艺调整、操作条件波动而引起基础油料成份的微量改变;或因多种添加剂的使用而改变了油品的表面性能,以致引起油品起泡性能的变化,使单独采用现有的二甲基硅油抗泡剂或单独采用聚丙烯酸酯型抗泡剂,均难以使润滑油品的抗泡性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另一些油品,如液压油、汽轮机油和机床用油等油品,有时因基础油的精制深度不够,或因某些添加剂的加入,使得这些油品在单独使用丙烯酸酯型非硅抗泡剂或单独使用硅油型抗泡剂时,润滑油品的空气释放性和抗泡性难以同时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了解决油品出现上述情况时的抗泡性问题或空气释放性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双组份高效抗泡剂,包括具有式(I)的二甲基硅氧烷聚合物(1)和具有式(II)的丙烯酸酯共聚物(2):
该聚合物在25℃时,运动粘度为100-100000mm2/s,最好为500-20000mm2/s,
式中,R1=C1-C6的烷烃基,R2=C6-C18的烷烃基,
R=C2-C10的烷烃基,
x、y、z为≥0的正整数,x、y、z不能同时为0。
该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为2000-50000,最好为7000-15000。所述高效抗泡剂中以润滑油的重量为基准,式(I)的二甲基硅氧烷聚合物和式(II)的丙烯酸酯共聚物的用量范围分别为:二甲基硅氧烷聚合物:0.1-150ppm,丙烯酸酯共聚物:2-500ppm。
所述抗泡剂应用时,可将式(I)的二甲基硅氧烷聚合物和式(II)的丙烯酸酯共聚物混合后,用溶剂稀释成复合抗泡剂再加入油品中。也可以将式(I)的二甲基硅氧烷聚合物和式(II)的丙烯酸酯共聚物分别用溶剂稀释后加入油品中。
所述的溶剂为200号溶剂油或航空煤油或能溶解上述两种抗泡剂的其它溶剂。
混合后应用时,所述复合抗泡剂的浓度为20-1%,最好为10-2%;两种组分分别稀释后应用时,式(I)的二甲基硅氧烷聚合物用溶剂稀释后的浓度为20-1%(重量),最好为10-2%(重量),式(II)的丙烯酸酯共聚物用溶剂稀释后的浓度为50-2%(重量),最好为20-10%(重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高桥石油化工公司炼油厂,未经上海高桥石油化工公司炼油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1016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