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的热化学法闭路循环制氯与碱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91101788.7 申请日: 1991-03-21
公开(公告)号: CN1064849A 公开(公告)日: 1992-09-30
发明(设计)人: 刘于祥;李宏涛;刘薇;车顺爱 申请(专利权)人: 吉林工学院
主分类号: C01B7/03 分类号: C01B7/03;C01D1/04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130012 *** 国省代码: 吉林;2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热化学 闭路 循环
【说明书】:

本发明属于化工工业氯碱生产技术。

氯碱工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工业,目前世界烧碱年产量约在三千万吨以上,生产量较大的国家有:美国、日本、苏联、德国、中国等。随着社会发展,烧碱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目前的生产方法仍主要沿用电解法,其中:水银法约占41%,隔膜法约占56%,离子膜法为3%。电解法的主要缺点是耗电量大,能量利用率低(一般为20-40%),对原料盐要求高,并且还有汞及石棉污染环境。因此,若继续采用电解法来进一步提高烧碱的产量是困难的。

八十年代中期,日本的竹内纪男等(竹内纪男,日本专利特公昭62-65923)在All  ed制氯的基础上,从利用其副产物硝酸钠生产氢氧化钠为出发点,提出了三种氯化钠的热分解循环,此类方法的主要原理是直接利用热能,通过数个反应组成一个闭路循环体系,利用本身反应热及部分外界供热,即可使氯化钠分解为氯碱产品,而其它反应物质可继续循环使用,原则上是不消耗的,故称为热化学法闭路循环制氯与碱。竹内纪男提出的三种循环分别为:

1、氧化铁-硝酸钠循环;

2、硼酸盐-硝酸钠循环;

3、氟化物-硝酸钠循环。

此三种循环虽在日本、美国等国分别获得多项专利,但均未实现工业化生产。

本发明为使热化学法闭路循环制氯与碱尽快实现工业化生产,提出一种更合理、简便、可行的新的氯化钠热化学法分解循环,以取代目前国内外沿用的传统电解法生产氯与碱。

本发明是由五个反应组成一个闭路循环系统,构成二氧化钛-硝酸钠循环。该循环是以二氧化钛为主要循环介质,由NaCl和二氧化钛等经过热化学反应完成一个闭路系统,从而得到Cl2和NaOH产品。该循环的反应式为:

△H1=-270.37KJ ①

△H2=+43.93KJ ②

△H3=202.38KJ ③

△H4=-46.43KJ ④

△H5=-65.60KJ ⑤

整个循环如图1所示。

图1是本发明的循环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的工艺装置图。

下面结合图2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

在图2中,每一个虚线所围的区域Ⅰ、Ⅱ、Ⅲ、Ⅳ、Ⅴ装置中的反应过程,分别与反应①、②、③、④、⑤对应。各物质的走向则用实线箭头表示,现依照各区顺序说明如下:

图2中Ⅰ区是进行反应①的装置。将NaCl加入到反应器(1)中后,加热到410-420K温度并保持恒温,然后由空气压缩机(2)、缓冲罐(3)、流量计(4)将硝酸罐(5)中已加热的硝酸经过预热器(6)送到反应器(1)中进行反应,所生成的气体Cl2和NOCl经过冷凝器(7)送到反应器(8)中进行氧化反应,产物NaNO3经过结晶器(11)并分离后送到反应器(15)中。

图2中Ⅱ区是反应②的装置。在反应器(8)中放入已加热到360K-380K的硝酸并和反应器(1)送来的NOCl气体进行反应,剩余的NOCl和生成的Cl2混合气体首先通过冷却器(9)进行热量交换,然后同时进入可调温(0--25℃)的冰箱(10)进行冷冻分离,所得Cl2气即为产品。未反应的NOCl则重复送回反应器(8)中进行第二次氧化。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工学院,未经吉林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10178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