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计算机病毒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1101812.3 | 申请日: | 1991-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335B | 公开(公告)日: | 1992-12-02 |
发明(设计)人: | 吕东明;吕湘秋 | 申请(专利权)人: | 吕东明;吕湘秋 |
主分类号: | G06F12/14 | 分类号: | G06F12/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昕 |
地址: | 10000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计算机病毒 方法 | ||
本发明是一种抗计算机病毒的方法。
本发明属于计算机安全领域中新兴的分支学科一一计算机病毒学。计算机病毒学是一门专门研究计算机病毒的产生、活动机制、传播机制以计算机病毒免疫和防治的科学,其目的在于研究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产生、抑制和传染,以讨论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等问题。
“病毒”一词来源于生物学。在生物学中,病毒是那些能够侵入动物体并给动物体带来疾病的一种微生物。其主要特点有:传染性、流行性、繁殖性、表现性和针对性等。鉴于这些特点,联想到破坏计算机系统的“病毒体”,它同样具有生物病毒的一些特性。于是,人们借用了生物学中的这一术语,从而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内出现了“计算机病毒”一词。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是计算机病毒学的基本概念,即计算机病毒是隐藏在计算机系统的数据资源中,利用系统数据资源进行繁殖并生存,能影响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的并通过系统数据共享的途径进行传染的程序。
计算机病毒一般由安装、传染和表现(或破坏)三部分组成。其主要特点有:
1、可执行性
计算机病毒和其它合法程序一样,是一种可存储并可执行的非法程序,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运行,可以隐蔽在合法的可执行程序和数据文件中而不易被人们察觉和发现。它在运行时,与合法程序争夺系统资源和对系统的控制权。
2、广泛传染性
传染性是指计算机病毒的再生机制。目前计算机永久性存储设备主要是磁盘,因此磁盘是计算机病毒的主要载体。病毒一旦通过载体侵入计算机系统,便与系统中的程序接在一起,并在运行这一被传染的程序时,开始传染其它程序。这样一来,它会传染到整个计算机系统或者扩散到磁盘上面。它可以传染一个个人计算机系统,一个计算机局部网络、一个大型计算机中心或者一个多用户系统。
3、潜伏性
计算机病毒的潜伏性是指它具有依附于其它媒体而寄生的能力。一个编制巧妙的计算机病毒程序,可以在几周或几个月甚至几年内隐蔽在合法程序中,对其它系统进行传染,而不被人们发现。
4、可激发性
计算机病毒一般都有一个或几个激发条件。一旦这些条件被满足,病毒的传染部分或表现部分就会进行活动。激发条件一般是由病毒的设计者确定的。
5、破坏性
计算机病毒可分为良性的或恶性的两种,恶性病毒可以破坏系统内存和磁盘结构,毁掉部分或全部数据,并往往无法恢复,同时也可以对系统的某些数据进行篡改,使系统的输入/输出结果面目全非。事实上,无论是良性病毒还是恶性病毒,都会影响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的能力,降低其工作效率。
6、主动性
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攻击是主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7、针对性
计算机病毒并不是针对所有计算机系统的。目前主要有针对IBM公司的PC系列微机及其兼容机的,有针对APPLE公司的Ma-cintosh系列微机的,以及针对Unix操作系统的。在我国流行的病毒中,绝大部分是针对应用范围最广的IBM公司的PC系列微机及其兼容机的。
8、衍生性
计算机病毒本身是一段程序,因此可以修改。一些恶作剧者对原病毒作某些设计上的修改模仿,从而生成不同于原病毒的变异体。
计算机病毒有多种分类方法,但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引导型病毒,即指以计算机外部存储设备(如磁盘)引导扇区为宿主的病毒;另一类是文件性病毒,即指以计算机外部存储设备上的文件为宿主的病毒。
在计算机应用广泛的西方发达国家中,计算机病毒已经给他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损失。据不完全统计,88年一年中,美国有约9万台计算机被病毒感染,仅11月份一个月就损失了1亿多美元。近年来在我国,计算机病毒也已经迅速地蔓延各地,造成了严重危害,其传播速度之快,扩散范围之广,已超过了某些西方国家。据89年11月份《中国日报》报道,我国40多万台计算机系统中约有十分之一被病毒感染。
面对病毒的肆意横行,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抗病毒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我国也有不少单位和个人相继提出了很多对策和抗病毒产品。
抗病毒产品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对计算机系统内存进行检测和解毒,另一种是对计算机外部存储设备进行检测和解毒。
下面所提及的物理性解毒是指直接在系统外部存储设备上对发现的病毒进行切除恢复过程;逻辑性解毒是指对所发现的系统外部存储设备中的病毒,在某个系统逻辑设备中(如系统内存定义的某一区域)进行虚拟切除,而不是在系统外部存储设备上直接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吕东明;吕湘秋,未经吕东明;吕湘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10181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层耐火板
- 下一篇:水貂饲料防腐抗氧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