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牙颌垂正仪在审
申请号: | 91102712.2 | 申请日: | 1991-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989A | 公开(公告)日: | 1992-11-11 |
发明(设计)人: | 张圣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圣平 |
主分类号: | A61C19/05 | 分类号: | A61C19/0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22***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牙颌垂正仪 | ||
本发明涉及口腔临床牙列缺失修复过程中确定和恢复垂直距离和正中关系位的装置。
垂直距离和正中关系位是口腔临床牙列缺失修复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环节,也是最难以掌握的环节。特别是正中关系位,通常的做法,是医生采用诱导的办法使下颌回到正中关系位,但在异物感较大的托戴入口腔后,病人往往不自觉地使下颌前伸或侧偏,诱导困难,而且下颌是否回到正中关系位也只能凭医生的经验和直觉。个别病人一旦托戴入口内,无论如何也无法捕捉和确定正中关系位,或者确定了假正中关系,造成修复的失败。在牙列缺失前,正中关系位及垂直距离很容易确定,在托未戴入口腔时,病人的下颌往往也会无意识地自然地处于正中关系状态。因而,如果能在牙列缺失前或者托未戴入口腔前记录下垂直距离及正中关系位,就为修复牙列过程中恢复面下三分之一的垂直距离及正中关系位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本发明正是要提供一种垂直距离和正中关系位的记录装置。做为牙列缺失修复过程中恢复义齿正常关系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拔牙前直接地记录下自然牙列正中位时下颌颏点的三维空间坐标,作为日后确定全口义齿正中关系的依据;若未记录下自然牙列的正中,在无牙颌戴入托前,以同样的方法捕捉和记录正中关系位时下颌颏点的三维空间坐标,作为确定托正中关系位的依据。因为无牙颌未戴入异物感较大的托时,下颌骨髁状突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处于生理后位状态,医生在病员不留意的情况下就能记录下正中关系位时颏点的坐标,并能反复核对。
图一为本发明的构造及工作示意图。该装置的固位部分是一个可以进行大小与深度调节并有刻数记录的定位帽(1),试定部分通过连接杆(2)与定位帽(1)形成一整体,连接杆(2)的长度使测定部件在工作时不致于受面部器官的干扰。游尺(4)从卡盘(3)中穿过。且卡盘(3)上的固有装置能使游尺(4)同时进行上下滑动和前后转动。游尺(4)上的距离刻度可记录其上下滑动的长度,卡盘(3)上的角刻度能记录其前后转动的角度,两者即分别为颏点垂直位〔游尺本身不一定垂直〕和纵向水平位的数据。软管(5)可使游尺(4)在失去外力的作用下立即保持静止状态,卡盘(3)上的锁扣(6)又可锁定游尺(4)。游尺(4)和软管(5)的下端连接颏底板(7),其在工作时保持与颏点的接触,颏底板(7)上有一对颏角尺(8),当下颌骨处于非侧方状态时,两侧颏角尺(8)的度数相同,因而可确定颏点的横向水平位数据。综上所述,即可从三维空间确定和记录正中或正中关系位时颏点的坐标位。
使用本发明时,先把定位帽(1)稳定地戴在患者头上,且使连接杆(2)与面部正中线相交并垂直,记录下帽围和帽深,放松锁扣(6),移动游尺使颏底板(7)轻轻接触颏部,且从正面观察时,游尺(4)应与眉心和鼻尖的连线〔也即正中线〕重叠。如果是自然牙列,可记录下正中时游尺(4)的长度与角度、颏角尺(8)的角度〔理应两侧相同〕,此即正中或正中关系位时颏点的三维空间坐标。如果是寻找无牙的正中关系位,就可用相同的方法在托未戴入口腔时进行捕捉和确定,并能反复核对,故使用起来特别得心应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圣平,未经张圣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1027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