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平连续铸造方法及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1103180.4 | 申请日: | 1991-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336C | 公开(公告)日: | 1993-04-21 |
发明(设计)人: | 松岛达人;才田诚田郎;井上雅之;中岛启之;松村省吾;岩畸央;繁泽龙三;河本克彦;大黑治男;森本幸夫;小管俊详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2D11/04 | 分类号: | B22D11/04;B22D11/1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树俦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平 连续 铸造 方法 及其 装置 | ||
本发明关于能防止产生铸件气泡等铸造缺陷的水平连续铸造方法和装置。
本发明可以用于碳钢、不锈钢以及其他金属钢坯等的连续铸造。
水平连续铸造装置,其设备费用、设置面积以及运转费用都比垂直连续铸造装置少。而且没有铸件弯曲的应力发生。因铸件内压小,故较少发生隆起。尤其在小容量铸造设备中,经济效益较高。因此,近年来水平连续铸造装置在钢坯等的铸造中达到了实用化阶段。
对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本发明采用的一般水平连续铸造装置的纵断面图。
图2表示根据本发明申请项1以及2的实施例,是断开环周围的截面图。
图3表示根据本发明申请项3和4的实施例,是断开环周围的截面图。
图4表示根据本发明申请项5和6的实施例,是断开环周围的截面图。
图5是由图4Ⅱ-Ⅱ线来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后段铸型详细情况的正面图。
图7表示根据本发明申请项5和6的其他实施例,是从送料浇口到后段铸型的纵截面图。
图8是根据图7的Ⅴ-Ⅴ线的截面图。
图9表示根据本发明申请项13的实施例,是断开环周围的截面图。
图10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申请项13的实施例中环状密封垫周围温度分布一侧。
图11表示根据本发明申请项13的其他实施例,是断开环周围的截面图。
图12-图14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申请项14的实施例,是断开环周围的截面图。
图1表示一般水平连铸装置的主要纵断面。如图所示,在水平连续铸造装置中,中间罐21和铸型1,是通过中间罐口10、滑动口12以及送料浇口3连接的。中间罐21、中间罐口10、滑动口12以及送料浇口3,分别用锆石质和矾土质的一般耐火材料制成。铸型1由前段铸型23和后段铸型24构成。用冷却水W进行冷却。前段铸型23为铜制,进入侧装有断开环2。断开环2用氮化硼、氮化硅等耐热性陶瓷制成。后段铸型24为石墨制。有的装置不具有上述滑动口12。
送入铸型1内的钢水M,通过铸型内周而被冷却,形成凝固壳体S。凝固壳体S的形成是从断开环2开始的。断开环2防止凝固壳体S向反方向、即向送料浇口3一侧成长。钢水M凝固形成的铸件C,从铸型1的出口,通过夹送辊等拉引装置(图未示出),间断地被拉出。铸件一且间断地被拉出,则在断开环2和凝固壳体S端之间就产生空隙,并重新向这一空隙浇铸钢水、形成新的凝固壳体S。
上述空间为负压状态。中间罐口21和滑动口12、滑动口12和送料浇口3以及送料浇口3和滑动环2为端面接合,另外,前段铸型23和断开环2仅仅是嵌套上,所以空气就从这些接合面进入内部空隙。进入的空气混在钢水M内,残留在铸件内或表面上,这就是形成气泡等铸造缺陷的原因。
用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水平连续铸造装置,已在特开昭58-74256号公报或特开昭59-66959号公报中公开了。
特开昭58-74256号公报中的水平连续铸造装置,具有中间罐和装在该中间罐下面的钢水容器,并在中间罐底部和钢水容器上部之间,设置用密封材料包起来的密封室。铸型同浇口一起,与钢水容器成为一体。并且向上述密封室内供给惰性气体。由于惰性气体的作用,这种装置就防止了空气进入钢水容器,浇口,铸型等。
另外,特开昭59-66959号公报中的水平连续铸造装置,具有复盖一部分浇口以及浇口与铸型的边界面的密闭复盖部分的装置,以及用于复盖浇口和边界面、进行气封的惰性气体注入装置。这种装置,在浇口和铸型入口处,由于注入的惰性气体的作用,可防止高温的钢水接触空气。
一种下述的水平连续铸造装置,为了便于调换和维修浇口、断开环以及铸型,使中间罐和铸型中的一方为可动,另一方为固定。这种装置、可动侧由油压缸等驱动前进,与固定侧连接。例如,特开昭53-88630号公报中公开的水平连续铸造装置,装有中间罐的台车,用油压缸向前驱动,而中间罐通过浇口与铸型连接。另外,特开昭58-168457号公报公开的水平连续铸造装置,与上述相反,装有铸型的工作台由油压缸向前驱动,而铸型通过浇口与中间罐连接。
上述以往的水平连续铸造装置,因为都没有在铸型入口附近密封,所以如上所述,存在空气进入铸型内,发生铸造缺陷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未经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1031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