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洪抗旱种养新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1103914.7 | 申请日: | 1991-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696A | 公开(公告)日: | 1993-01-06 |
发明(设计)人: | 吴中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中威 |
主分类号: | E02B13/00 | 分类号: | E02B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30001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洪 抗旱 新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农田水利种养新方法。
农田水利种养技术国内外经常有报道。例如,钢筋水泥砖石的蓄水工程,可以拦集山坡地的降雨经流,既可以用于灌溉又可以养鱼。但由于耗费大量建材,造价高,每100立方蓄水池的造价常达数千上万元,农业生产上很难应用推广,只能作人畜饮水工程有余的条件下用于灌溉。另一种是目前某些地区大力推广的“稻沟鱼”技术。即在稻田旁或甘蔗等垄上作物旁挖长条梯形断面蓄水池,直接用来拦蓄田面过多的雨洪水养鱼。但由于解决不了渗漏,蒸发的问题,再加蓄水养鱼引起田间地下水位上升,不得不通过加大垄作高度工程量来解决,因此,它只能用在某些来水丰富的水田地区。现有的农田灌排网只能用于灌溉和排水,并经常受水源的限制,使旱的时候少水或无水可灌,涝的时候,不易及时排出,更不能针对每块田蓄水防旱灌溉兼养鱼。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投资小,收效大,能够把有效的防洪、抗旱、排涝及农田种养密切结合起来的新方法。
本发明的整个技术解决方案是:在包括水田旱地的耕地旁,沿着农田原有的灌排渠道,特别是沿着斗渠、农渠、斗沟、农沟,直至毛渠,按农田每亩面积的5~30%再加挖一条条深宽各1~3米,纵横断面都成梯形的蓄水沟,修整压实光平,无尖利物穿刺,再铺上整长块塑料薄膜让四周折起,并用泥土压实膜的四周边缘,使沟底及四周壁都有塑料薄膜的蓄水沟起到防渗漏的作用,然后盖上由一个个靠竹水泥支撑架及黑色塑料薄膜上加种植的攀藤植物等遮阳挡风面组成的盖,防止水面任意蒸发。其中水泥横梁支撑架大小与数量主要根据所种攀藤植物的最大重量来决定。最后,为了保证蓄水沟的鱼既得到足够的氧气,又不使空气流带走水面的水分过多,以及便于田面雨水流回蓄水沟,在沟的上部四周开有可用泥草、滤栅等阻滤物调控的通气通水孔道,并通过原有的灌排渠道将这些蓄水沟一个个连接起来,形成新的蓄水灌排网。
这种新的蓄水灌排网,由于是根据原有水利条件的优劣,按平均每亩农田面积的5~30%在原有灌排渠道的基础上加挖而成的。即使按断流后不影响养鱼和不浸过成人鼻孔的1.5米左右的安全深度计算,其蓄水量将达50~300方/亩。为保证有效防洪、抗旱、排涝和面积产量,以及挖沟蓄水工程量不至过大,我们取其中一般常用的10%来举例,那就是每亩平均有一条总长45米、平均宽及有效深各1.5米,经常可蓄水100方的蓄水沟。蓄水沟与蓄水沟之间要有2~6米的距离,以便机械通行和泥壁隔墙的安全。从除涝的角度来讲,一般粮食作物只能耐淹2~3天。为保证不大幅减产失收,水利建设都制订有除涝标准。除涝标准是指流域内能够排除由于某一重现期或频率连续若干天降雨所产生的洪峰流量,并在规定天数内排完地面积水的能力。水利工程设计常要求三天内排完5~10年一遇的连续三日降雨250毫米的流域降雨。如果折成亩降雨量那就是166方。由于每亩蓄水沟能拦蓄水分不能渗到旁边土壤里并引起地下水位上升的大部分积水结果不仅大大削减雨流汇集的下游洪峰流量,而且田间积水在不断流入蓄水沟的同时,那怕降雨间断几小时也会迅速排光除涝,从而使当地排涝和下游防洪一举二得。而目前现有的灌排系统却做不到这点。蓄下的每亩100立方水,由于严格控制了渗漏、蒸发,即使以后几个月到第二年春不下雨,大部分蓄水都可以保存下来,并通过、抽、流动喷灌的办法解决象中国秋作抽穗扬花的卡脖子旱或来年春的播种育秧问题。其余时间或保证留有一定蓄水深度时,都可用来养鱼养蛙。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平面示意图;图2是图1Ⅱ的放大图;图3是图2BB剖面图。
如图所示,1是传统灌排系统的水源,2是灌溉进水闸,3是支渠分水闸,4是节制闸,5是干渠,6是斗渠,7是蓄水沟,8是农渠,9是农沟,10是支沟,11是支渠,12是斗沟,13是干沟,14是泄水闸,15是容泄区,16是通气通水孔道,17是黑塑料薄膜盖,18是薄膜盖的支撑架,19是路,20是蓄水沟防渗漏薄膜,21是田面,22是阻滤物,23是毛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中威,未经吴中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10391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运行在地球经纬线上的新型列车
- 下一篇:电子治疗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