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鼓风式抽气机无效
申请号: | 91106404.4 | 申请日: | 1991-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676B | 公开(公告)日: | 1992-12-30 |
发明(设计)人: | 张惠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惠生 |
主分类号: | F04D25/06 | 分类号: | F04D25/06;F24C15/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00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鼓风 抽气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抽排各种有害气体、油烟、粉尘等的鼓风式抽气机。
目前在各种有害气体、粉尘抽排处理上,一般采用真空、射流、轴流风机等,这些设备有的体积庞大,制造工艺要求高,有的耗电也较多。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各种厨房用抽油烟机,电动机一般为65W-100W,耗电量也是较高的。申请号为89203454·8,名称为喷射式厨房排烟机,采用全封闭式密封罩,利用喷射式排烟技术,油烟不需经过叶轮,但该排烟机体积庞大,喷射气流形成的负压较小,需采用全封闭式密封罩,离心风机要用较大的驱动力,才能达到排烟效果,针对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涡旋气流原理,省电、抽排功能好的鼓风式抽气机。
本发明鼓风式抽气机,包括一个外罩,一台固定在该外罩上的电动机,一台设置在该外罩内的离心式风机,它具有一个吸入口和排气口的外壳,和一个设置在该外壳中由该电动机驱动的叶轮,和利用从该排气口排出气体为诱导流体的抽气器,其特征在于该抽气器由一个进气口,一个圆筒形抽气管,和一个圆筒形出气管组成,该出气管套装在该抽气管外面,二者保持一定间隙,该进气口沿该出气管的切线方向布置,离心式风机排气口伸入该进气口。当电机驱动离心式风机叶轮,在离心式风机内产生负压,将吸入气体、粉尘、油烟等,经风舌沿切线方向的两个出气口作为诱导流体送入两端的抽气器内腔,形成向上涡旋气流,抽气器同时产生抽力,可再次吸入气体粉尘,油烟等,并通过与抽气器相连接的管道向外排出。为减少噪音,离心式风机设有消音储气室。抽气器上升管直径小于出气管直径,并留有间隙,供气流作向上旋转运动。
本发明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鼓风式抽气机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图1B-B剖视图。
图3是图1抽气器(9)纵向剖视图。
图4是图3A-A的剖视图。
本实施例为厨房抽排油烟机(图1),其外罩同现有厨房抽排油烟机相仿,采用一个30W-40W普通电动机(1),设置在外罩(2)上部,离心式风机(3)吸入口(6)孔径为170mm,离心式风机(3)外壳呈对称椭圆形(图2),离心式风机(3)下端设有储气消音室(5),两端沿切线方向设有对称的两个风舌(11)和排气口(13),抽气器(9)设置在离心式风机(3)两端(图2),抽气器(9)(图3),由一个进气口(12),一个圆筒形抽气管(7)和一个圆筒形出气管(10)组成,该出气管(10)套装在该抽气管(7)的外面,两者之间留有20mm间隙,抽气器(9)的进气口(12),沿切线方向焊在抽气器(9)的边沿上抽气管(7)与出气管(10)截面积比为1:2-1:1.13,抽气器(9)的矩形进气孔(8)和进气口(12)沿切线方向约呈90°(图3、图4),抽气管(7)、出气管(10)分别焊接在抽气器(9)上,出气管(10)与排气管道连接。上述部件采用金属、塑料制作,其它部件同现行的抽油烟机相同。
驱动电机(1),带动叶轮(4)旋转,在离心式风机(3)内产生离心力,气体作径向发射,而使中心处呈现负压,油烟由吸入口(6)进入离心式风机(3),离心式风机(3)内是消音储气室(5),与叶轮(4)有一段距离,可减少空气脉动,降低噪声,吸入口(6)的内沿向里倾斜一定的角度(图1),能使被吸气体不外溢。进入离心式风机(3)的油烟,经风舌(11)作为诱导流体,沿切线方向经出气口(13)送入两端抽气器(9)内,气体又通过设置在抽气器(9)圆形内腔切线方向的两个矩形气孔(8),旋转进入上升管(7)和出气管(10)之间向上旋转,产生吸力,可再次吸入油烟,然后由出气管(10)和接在出气管(10)的管道上排出室外。本实施例排气量约为10m3/min-15m3/min,三个吸入口的直径为210mm,抽、排油烟效果好,比同类产品显著节能,制造成本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惠生,未经张惠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10640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个人计算机电源
- 下一篇:电容传感器感应极保护膜的涂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