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从油茶(茶叶籽)饼粕中提取茶油与皂甙的工艺无效
申请号: | 91106741.8 | 申请日: | 1991-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346C | 公开(公告)日: | 1997-03-26 |
发明(设计)人: | 胡绍海;万冰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11B1/10 | 分类号: | C11B1/10;C11B13/00 |
代理公司: | 湖南省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张美娟 |
地址: | 41008***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茶 茶叶 饼粕中 提取 茶油 皂甙 工艺 | ||
从油茶(茶叶籽)饼粕中提取茶油与皂甙的工艺属于从植物材料提取皂甙的方法。
国内外从油茶(茶叶籽)饼粕中提取茶油与皂甙的工艺一般采用多溶剂分步提取分离工艺,如日本专利173963(昭和19年)提取茶籽饼粕中的皂甙是在0℃以下用甲醇提取,再用乙醚沉淀皂甙,产品纯度高,但操作要求严格,溶剂消耗大,提取率为原料的7.7%;苏联专利957910(1982)提出的茶油与皂甙提取方法是以二氯乙烷在60-70℃温度条件下先萃取茶油,又用甲醇或次酒精萃取茶皂素后,再用丙酮沉淀,虽然产品纯度高,产品收率也可达原料的14-16%,但仍为多步溶媒法,且消耗三种溶剂,丙酮对皂甙的沉淀也不完全,因此生产成本高,应用有一定困难。国内有部分工厂采取先用6#溶剂油提取茶油,其残粕再用甲醇或乙醇提取皂甙,提取率为原料的8-10%,但需两套脱溶设备,因而增加投资和生产成本:有些工厂采用热水提取皂甙,虽然工艺简单,不消耗有机溶剂,但产品质量低,粗制皂素含量仅为30-40%,精制后才达60-70%,而且提取率仅为原料的7-8%。CN86106634.A采用混合溶剂从饼粕中一步提取茶油与皂甙工艺,虽然减少了脱溶设备,但萃取时需静置8小时以上,待茶油自行分层后得以分离,再用丙酮析出浓缩液中的皂甙,因此延长了生产周期,或用增加大容量的分油塔加以解决,设备投资仍未能减少。
本发明旨在用同一套设备、一种溶剂,实现分离萃取同步进行,而且提取率高,提取时间短,解决当前已有技术中尚存的问题。
实现本发明任务的技术方案是:用1-15%的单一醇类溶剂和水萃取分离,原料与溶剂以1∶1.5-2.5(重量比)的量在充分搅拌混和后在旁滤式离心机中同时进行萃取与分离工序,经分离后脱渣的浸提液在三相螺旋卸料离心机中分离茶油、皂甙与残渣,含皂甙的离心液经多效蒸发器减压浓缩后再经离心去杂干燥,皂甙的提取率为原料的9.5-14.5%,粗皂甙的含量为70-80%。浓度为1-15%的单一醇类溶剂可以是甲醇、乙醇、异丙醇、正丁醇或异戊醇,在旁滤式离心机中同步进行的萃取分离工序应反复萃取2-3次,每次的时间为5-20分钟。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述本发明。
图一 茶油与皂甙提取工艺流程图
1、茶饼粉碎 10、脱色脱臭
2、搅拌混和 11、净液
3、溶剂和水 12、液体、茶皂素成品
4、萃取分离 13、干燥
5、液、液、固分离 14、茶皂素干粉
6、第二、三次液贮罐 15、柱层析
7、残粕回收溶剂 16、茶饼残渣
8、蒸发脱溶 17、毛油精制
9、多效浓缩 18、食用茶油成品
将油茶(茶叶籽)饼粕粉碎至40目筛以上,采用1-15%的甲醇、乙醇、异丙醇、正丁醇或异戊醇等有机溶剂中的任一种萃取分离,在第二次或第三次萃取分离时可采用水,原料与溶剂按重量比为1∶1.5-2.5的量充分搅拌混和后,在旁滤式离心机中,在55-70℃的温度条件下,逆流、搅拌、离心萃取皂素、茶油、鞣质、咖啡因、脂肪酸和其它类脂物,同时得到茶饼残粕。用稀醇类溶剂萃取,既作溶媒溶解茶皂素和混溶茶油,又可调节水的极性,使茶皂素更易溶解于水中,同时利用丁醇、异戊醇溶剂在冷、热水中的溶解度不同的特点,加热提取时,有机溶剂从水中溢出,从而把茶皂素和茶油从茶饼中溶解出来,当温度降低时,溶剂又重新溶解在水中,从而减少了溶剂的挥发,降低了溶剂的损失。
本发明选用了旁滤式离心机实现萃取与离心的同步进行,即提取与脱液同时完成,分离的颗粒d<0.01mm,脱液量为10t/h,每次离心萃取时间为10-30分钟,采用反复2-3次萃取离心的办法,即第一次加入有机溶剂进行萃取离心后,对存在于离心机内的残渣再继续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离心萃取,第二次可用有机溶剂萃取离心,第三次可用水萃取离心,第2、第3次萃取离心工序的时间约为5-10分钟,三次萃取离心总时间<30分钟,这样生产周期短,提取率可达原料的9.5-14.5%。
提取茶皂素与茶油的工艺参数如下:
饼粕粉碎粒度 40目筛以上
溶剂 1-15%甲醇、乙醇、异丙醇、正丁醇或
异戊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师范大学,未经湖南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10674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齐酞酸钠及其药物组合物
- 下一篇:湿式废气脱硫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