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戴帽型伞无效
申请号: | 91107541.0 | 申请日: | 1991-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582A | 公开(公告)日: | 1993-06-02 |
发明(设计)人: | 吴子宾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子宾 |
主分类号: | A45B11/04 | 分类号: | A45B11/04 |
代理公司: | 中国科学院上海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衷诚宣 |
地址: | 台湾省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戴帽型伞 | ||
本发明属于人们生活中常用的伞具。
目前,人们常用的伞具,皆为手撑方式的圆弧形伞面伞具。这类伞具在遮阳或避雨时,都需要使用者用手撑伞,一只手撑伞,只剩下另一只手提携物品,当所携物品较多时,便发生困难,使用不太方便。后来市场上又有几种戴在头部的伞具应运而生,如美国发明专利3374488号、美国发明专利2726668号,这二件发明专利都是将原有圆弧形伞面缩小再加配一个帽型结构所构成,可戴在人的头部上方,这类伞具结构虽有创新,但帽型结构位于伞面的中心下方,其尺寸是不可调整变化的,不能适应使用者头形大小的变化。同时,其位置直接影响控制伞面张收结构的设置,在操作使用上都极不方便,而且它们的伞面与帽型结构的结合方式都过于复杂,且都无法完全收拢。针对这类伞具的缺点,人们对该类伞具又有所改进,如:美国专利3049720号和4326301号以及美国发明专利4131954号,这三种改进型头戴伞具的设计,主要是将其帽型结构改为可调整松紧的环带,套合在人体的头部,该环带与伞面的结合方式,是利用数根垂直支杆的上端与弧形长伞骨及支撑骨共同连接,支杆的下端利用线缝并与环套固定,既费工时,又容易脱落或断裂,同样,该环套也位于伞面中心下方,它为了不影响伞面的张收。加长了支杆的尺寸,这就使伞面与头部的距离加高了,也影响了头戴伞具遮阳和避雨的效果,收张伞面操作也极为不易。本发明人为了改进上述缺点,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号为83101058.8,已获授权,又在美国获得发明专利权4641675号和4760610号。最近,本发明人对帽型伞具不断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作了进一步改进。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戴帽型伞,它的结构除有已知的伞面支撑结构、帽檐结构外,还有一个控制机构和偏离伞面中心的套合结构。其中控制机构的结构简单,而且可同步驱动伞面及帽檐结构的张开和收拢动作,操作非常方便,套合结构位于帽檐结构与控制机构之间,偏离伞面中心的适当位置处,它是由数根支杆、带松紧可调的环套所组成,头戴稳定可调,且不妨碍控制机构的动作,是一种结构新颖制造简单、节省工时、操作方便、适合不同头型的使用者,遮阳和避雨效果好的可戴帽型伞。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设计这种可戴帽型伞,它的结构是由已知的伞面支撑结构及帽檐结构、控制机构、套合结构四部份所组成,已知的伞面支撑结构是由伞面、弧形长伞骨、支撑骨、伞主骨杆、蜂巢所组成。已知的帽檐结构是由辅助伞骨、水平撑骨、曲形连件、辅助蜂巢所组成。
控制机构是安装在伞主骨杆的下端,将拉持索穿套在伞主骨杆的下端,并采用迫紧元件固定拉持索的位置,沿着拉持索由下往上按顺序穿套入辅助蜂巢、活动蜂巢组件、拉环后,再用二个迫紧元件将拉持索分别夹束在拉环的上下二端,促使拉环定位。控制机构与伞主骨杆的连接方式是在伞主骨杆的下端制有一圆弧端,在圆弧端二侧开有一槽道,且槽道内制有一圆孔,圆孔内穿入拉持索后,采用迫紧元件夹束拉持索,又在圆弧端的上方表面制有凹平槽。活动蜂巢组件呈圆柱中空状,其外侧一体制有手柄状的突伸部,在突伸部的柄杆端制有一沟道,此沟道与活动蜂巢的中空部份相通,在突伸部的圆头端制有一个不贯通的圆孔,圆孔内装入弹簧,又在突伸部处采用销钉安装有小手柄型的钩持元件,其中钩持元件的压持圆头与不贯通圆孔对应定位套装弹簧,而钩持元件的小柄端嵌装在对应的沟道内,其中钩持元件的钩持头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可伸入活动蜂巢组件的中空部份,并可在沟道中活动,以便钩住和脱开凹平槽。
套合结构包括数根支杆、环套所组成,套合结构位于帽檐结构与控制机构之间,偏离伞面中心的适当位置处,各支杆的顶端采用突耳分别枢接在辅助伞骨的适当位置处,而支杆的下端制有一个朝外的倒钩和缺槽,该倒钩插入并钩持在环套上四周外凸的数个套耳下缘外侧,在环套的交接处,连接有一个可伸缩的弹性带,又在环套的二侧中央制有另一套耳,在一组胶质扣带上的一端制有另一倒钩,另一端还制有粘扣带,另一倒钩钩持在另一套耳上,具有调节松紧的两粘扣带,粘合后套在使用者的下额上。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仰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控制机构的结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套合结构分解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子宾,未经吴子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10754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