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粘性食料的定量挤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1108357.X | 申请日: | 1991-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575A | 公开(公告)日: | 1993-06-02 |
发明(设计)人: | 杨晓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晓丽 |
主分类号: | A23P1/12 | 分类号: | A23P1/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41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粘性 食料 定量 挤压 装置 | ||
本发明所涉及的是用一个活塞将粘性食料或类似物料定量地挤压出去的一种装置。更具体的说,本装置是一种将膏糊状食料如熟米粉糊从喷嘴定量地注入到锥状蛋卷筒内,从而生产出一种方便食品,或者将粘滞液体食料如奶油及果酱从一个喷嘴中定量地注入到面包及糕点上的一种挤压装置。
日本专利NO.276308/84介绍了一种将食料(如巧克力、奶油)填入面包或糕点的装置。该装置中有一个料斗,一个喷嘴和一个装有活塞的园筒分别配置在一个阀门机构的周围。当阀门处于连通料斗和园筒位置时,把活塞向后移动就能将料斗中的食料抽吸到园筒中。随后将阀门旋至接通园筒和喷嘴位置,并向前推动活塞,就可以将吸入的食料从园喷嘴中挤压出。然而在这种装置中,仅是靠活塞的抽吸作用将食料吸进园筒,因而只能处理象奶油类流动性较好的食料,那些象膏糊类流动性差的食料就不能被吸入园筒,原因是此类食料的流动阻力很大,仅靠抽吸作用无法将其吸进园筒。
目前,还有一种使用螺旋给料的食料挤出装置。使用这种装置可以把一些流动性差的食料挤出来,但是效率较差,挤出的食料的定量不正确。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能定量地挤压出任何糊状或流体状粘性食料的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该装置包括一个料斗,一个与料斗相通的腔室,该腔室的下部与一个带有一个活塞及一个喷嘴的缸体有一个连通口相通,活塞与一个带有液压柱塞泵的液压缸相联结,本装置的特点在于所说的腔室和缸体附近有一个输料装置和一个开闭装置,输料装置为一个板或类似物,沿着该腔室的内壁移动,将粘性食料移到所说的连通口处,开闭装置为一个可以覆盖所说的连通口的板或类似物,沿着该连通口移动,将该连通口打开或关闭。所说的缸体,其容积为一次要求定量挤压出去的粘性食料体积的3倍以上。所说的液压泵,在其一个运动周期中,使液压缸驱动所说的缸体中的活塞定量地挤压出粘性食料一次。
与一般的抽吸系统相比,由于连接料斗的腔室和下部的缸体都较大,粘性食料能顺利地从料斗进入腔室,并在其自身的重力作用、活塞的抽吸作用及输料装置的共同作用下,进入并充满缸体的空间。开闭装置将食料封闭在缸体内,液压柱塞泵每工作一个周期,活塞就顺利地将粘性食料从缸体中定量地挤压到某种食品中去。
插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前视结构剖面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附视剖面图。该图是从图1中A-A线取得的。
图3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中的组成开闭装置的板的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中的液压柱塞泵、柱塞驱动凸轮及柱塞行程调节装置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中输料装置及开闭装置结构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中输料装置及开闭装置结构剖面图。
图7是本发明第四个实施例的前视结构图。
现参考图1至图4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中,粘性食料1是放在料斗里的。腔室3位于料斗2、园筒4及底板8之间。腔室3通过底部的连通口10与缸体11相通。位于腔室3中的输料装置由板5及轴6组成,板5中部有部分开口以便减小阻力。开闭装置位于一个与缸体11直径相同的连通口10的上方,该装置由板7及轴9组成。从图2所示,板5是沿着园筒4及处于腔室底部的板7转动的。从图2及图3所示,板7在连通口至轴9的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呈凸起的园锥状39以便于粘性食料的流动,覆盖连通口的环形区间内除了留有足够封闭连通口的面积的部分38之外,其余为带状开口40。
缸体11的直径大于3CM,缸体的体积一般为要求一次定量挤压出的体积的3至100倍。缸体11中具有活塞12。液压缸18通过活塞杆15推动活塞12运动。
电动机26在减速器24减速后,通过只能在电动机正转时才工作的单向棘轮机构27带动齿轮28、29、30及31运动,轴6和9就进行转动。轴6上联结着凸轮20。在板7未封闭连通口10时,凸轮20打开液压阀19,液压缸18的活塞在弹簧14的作用下向下移动,当板7封闭连通口10时,凸轮20已经和阀19脱离,阀19就关闭,此时,凸轮20与微动开关21接触,并使开关21接通。减速器24的另一输出轴上接有凸轮23,凸轮23驱动柱塞泵22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晓丽,未经杨晓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10835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