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机动车压撞人的保安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1110986.2 | 申请日: | 1991-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403A | 公开(公告)日: | 1993-06-23 |
发明(设计)人: | 张洪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洪波 |
主分类号: | B60R21/34 | 分类号: | B60R21/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1317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车 撞人 保安 装置 | ||
属于防止机动车辆危害行人生命安全的保护装置。
现有的机动车辆在快速行驶时,由于意外突然情况发生,利用机动车现有的刹车已不能有效的防止压人撞人的事故发生,因而使千万人失去了保贵的生命,还有一些车辆为了躲避行人造成车与车相撞等等,这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设计出一种能防止机动车辆压人或撞人致死致残的装置,并且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机动车辆最前边位置(基本是原保险杠位置),把车原保险杠卸下去,用螺丝或其它方法把防机动车压撞人的装置的主体部分固定在车梁上。控制部分安装在驾驶室内。
主体部分的挡体形成件平时都收回到由后板(图1-1),与车身联接架(图2-24),中层板(图1-2),前板(图2-4)及侧板(图1-3)铆焊组成的主体壳架内。上、下部网状挡体形成件两者上下排列,整体前脸壳(图2-23)由前面扣关在主体壳架上,把所有另部件都扣关在其内、构成外型美观。
主体部分由主体壳架、整体前脸壳(图2-23),小气缸(图2-32),小气缸高压气源体(图2-37),及挡体形成件;下部主支撑体(图1-5),主气缸(图1-10),上部主支撑体(图1-9),接地支撑体(图1-7),主活塞(图1-11),主活塞杆(图1-12),拉杆(图1-13),主气缸高压气源体(图1-17),下部网体主绳(图1-19),下部网体(图1-20),上部网体主绳(图1-21),上部网体(图1-22)等件组成;网状体也可以用能折合收回,扇形状的胶合布代替。也可用其它类挡体。
控制部分由人体红外接收件(图2、3-28),车速转换电信号装置(图3-44),放大器(图3-43),开关装置(图3-45),保安电钮(图3-46)等件组成。
当意外险情发生时,遇险行人已在人体红外接收件所能接收信号距离之内,那么放大器将会把此信号放大,但放大倍率是受车速控制的。这是因为车速转换电信号装置是安装在特改制的脉速表中的微型发电机(用改制的脉速表替换原脉速表)。它会输出与瞬间车速成正比的电压,用此电压去控制放大器放大倍率,这样就达到自动控制的目的。如上所述如果遇险行人与车的距离及车此刻的速度两种混合条件如果能使放大器输出事先规定能使开关装置导通的电信号,那么开关装置将导通。(就是说本装置红外电子控制部分会自动判断各种车速人距车多远本装置应自动打开的功能)。这样通向小气缸高压气源体(图3-37)内的能引爆的爆燃体(图3-38)的电源便接通,同时通向附加刹车装置(图3-50)刹车高压气源体(图3-58)中的能引爆的爆燃体(图3-51)的电源也接通。这样爆炸性的高压气体将推动小气缸活塞(图2-33)带动小气缸活塞杆(图2-34)及整体前脸壳(图2-23)离开主体壳架。由于整体前脸壳的向前运动使点火电路断电开关(图2、3-29)断电,使发动机灭火。同时警报声响电路开关(图2、3-30)接通,使警报声电路(图3-52)发出警报声响。当整体前脸壳运动到离开主体壳架时,会使主气缸引爆开关(图2、3-31)接通,使主气缸高压气源体内能引爆的爆燃体(图1、3-18)的电源接通,使爆燃的高压气体压向主活塞,使之推动主活塞带动活塞杆、拉杆使上、下部主支撑体带动上、下部网体主绳及网体打开,在车前面形成挡体,用此挡体把遇险的行人推向前方或两侧,达到防止机动车压撞人的目的。同时用螺丝或其它方法安装在原刹车鼓附近且能联动刹车附加刹车装置(图3-50)在爆燃的高压气体的作用下,使车辆立刻自动刹车。达到联锁刹车的目的。另外由于小气缸自动减压阀(图2-36)的作用,使作用整体前脸壳的小气缸内的气压减到预先规定的压力,使整体前脸壳有减缓撞击的功能。
如果司机按动保安电钮(图3-46)会起到与上所述的相同作用。
如果考虑是冰雪路面,防止车打横可以预先把是否联锁刹车开关(图3-48)关断,这样就不联锁刹车了,由司机根据情况刹车。
如果车辆在行驶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刹车失灵,那么司机可按下意外紧急刹车开关(图3-49)使之强制刹车,如果线路处于联锁刹车状态,但电于单向导电体(图3-47)的作用就不会引起保安装置打开等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洪波,未经张洪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11098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联苯双酯的改进合成方法
- 下一篇:中药泻痢灵(九龙丹胶囊)及配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