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铁工件渗氮的快速熏渗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1111528.5 | 申请日: | 1991-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316C | 公开(公告)日: | 1996-07-17 |
发明(设计)人: | 文联煜;杨连珠;侯菊源;张龙;张乃坤;叶德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纺织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C23C8/26 | 分类号: | C23C8/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16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铁 工件 快速 方法 | ||
本发明属金属表面化学热处理技术。本发明的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气体渗氮,气体渗氮是利用NH3和NH3+N2气体在氮化炉中的热分解而使工件表面获得氮化层的方法。本发明的方法是利用一种可升华的高氮化合物,通过加热使之全部“烟雾化”并沉积在工件表面,再通过在工件表面上的催化分解,使产生的活性氮原子渗入工件而获得氮化层的方法。根据这一特点将该工艺称之为“熏渗”。本发明用作熏渗剂的高氮化合物是蜜白胺、蜜勒胺和蜜弄,上述物质通称为三聚氰胺聚合物。
迄今为止所有已公知公用的,其渗层表面具有ε—相化合物层特征的传统渗氮和氮碳共渗工艺,无论是气体法、液体法还是固体法,多数处理温度不超过570℃,当处理时间在1—4小时范围内时,一般获得的化合物层厚度不超过30μm。其部分典型工艺及其化合物层厚度列于表1。表1数据具有普遍意义,与目前国内外的实际应用相吻合。
表1.部分典型氮碳共渗工艺和渗层的比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纺织工学院,未经天津纺织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11152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玉米秆制造人造纤维浆粕的方法
- 下一篇:部分提取焙炒和磨碎咖啡的水解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