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节能屋面板及其施工工艺无效
申请号: | 91112601.5 | 申请日: | 1991-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824C | 公开(公告)日: | 1994-02-16 |
发明(设计)人: | 朱颂林;肖绍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4D3/35 | 分类号: | E04D3/35 |
代理公司: | 黑龙江省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李云霞 |
地址: | 150080 ***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节能 屋面板 及其 施工工艺 | ||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节能屋面板及其施工工艺。
目前已有建筑物的屋盖结构,特别是住宅建筑屋盖结构,一般均采用在钢筋混凝土空心板上面抹20mm厚水泥砂浆找平层,然后做隔气层,保温层(一般采用100mm至140mm厚的水泥膨胀珍珠岩或沥青膨胀珍珠岩),再抹20mm厚水泥砂浆找平层,再作防水层,在屋内天棚上抹20mm厚水泥白灰混合砂浆。这种屋盖结构在目前是常用和传统的一种屋盖结构型式。传统屋盖结构存在着两大问题:第一,传热系数太大,KR=1.22W/m2·K,保温性能太差,不符合建筑节能的要求;第二,施工工序多,室外作业繁杂,工期长;由于屋盖施工工艺的问题而带来的保温层含水率过高,降低了屋面保温层的保温效果和影响了防水层质量等弊病。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取了增加保温层厚度,或采用高效保温材料,但这些改进,仍解决不了传统屋盖结构的弊病。曾见过一种钢筋混凝土夹心保温屋面板(过去一般这样称呼),其边肋也是采用钢筋混凝土,由钢筋混凝土夹心保温屋面板构成的保温屋盖结构,它的主要缺点是屋面板的钢筋混凝土边肋部位形成了冷桥,在严寒地区应用该部位会出现结露或结霜现象。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节能屋面板组成的节能屋盖结构,可以消除保温屋盖结构由于冷桥而出现结露或结霜现象,也可解决传统屋盖结构的两大弊病,即:第一,节能屋面板是高效保温屋面板,由节能屋面板组成的屋盖结构,传热系数降低到KR≤0.51W/m2K,可以节省大量采暖能耗量;第二,节能屋面板是承重和保温“两合一”的轻型的屋面板,由节能屋面板组成的屋盖结构,在施工中,室外工序少,施工安装方便,工期短,从根本上改变了屋盖结构的传统施工方法,从而保证了屋盖结构的保温效果和防水质量。
本发明的主要技术内容是,该节能屋面板为承重和保温“两合一”的屋面构件,断面为矩形、厚度一般为165mm至275mm,断面构造分三层,第一层钢筋混凝土底层,厚度为30~40mm;第二层为保温层,厚度为100~200mm;第三层为混凝土面层厚30~35mm;上下混凝土板之间用钢筋骨架联结;板的跨度可为3M~6M,当跨度小于等于3.6M时为非予应力板,当跨度大于3.6M时为予应力板。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于,该节能屋面板由于在结构上采用了承重和保温“两合一”的屋面构件,具有良好的保温和承重效果,用该节能屋面板组成节能屋盖如果与墙体等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同步降低,则每年每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节省采暖煤耗量为19.44kg/m2左右;另外用该节能屋面板建成的屋盖结构施工方便,减少了屋盖工程的露天作业工序和工期,从而提高了屋盖的保温效果和防水层质量;用该板构成的节能屋盖结构为高效保温屋盖结构,冬季室内温度适宜、温差变化小、改善了人民的居住条件;该节能屋面板建成的屋盖结构与传统屋盖结构的造价接近并略低于传统屋盖结构。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节能屋面板为带坡节能屋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为予应力节能屋面板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为非予应力节能屋面板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节能屋面板构成屋盖的结构示意图;
l板长、b板宽、h板厚、h1底层厚、h2面层厚、1混凝土面层、2保温层、3钢筋混凝土底层、4非予应力主筋,5面层钢筋、6钢筋骨架、7予应力主筋、8屋面防水层、9水泥砂浆找平层、10节能屋面板、11天棚抹灰层、12砖墙。
实现本发明的最佳方案如图所示,该节能屋面板是承重保温“两合一”结构,断面为矩形、板厚h一般为165mm至275mm,断面构造分三层,第一层为钢筋混凝土底层3、底层厚h1为30-40mm;第二层为保温层2、厚度为100~200mm;第三层为混凝土面层1、面层厚h2为30~40mm;上下混凝土层之间用钢筋骨架6联结;板的跨度L可为3M~6M,当跨度L≤3.6M时为非予应力板,当跨度L大于3.6M时为予应力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所,未经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1126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