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框架结构的基础隔震体系无效
申请号: | 91202453.4 | 申请日: | 1991-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484U | 公开(公告)日: | 1991-11-27 |
发明(设计)人: | 宋天齐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27/34 | 分类号: | E02D27/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30050***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框架结构 基础 体系 | ||
本隔震体系是属于建筑工程中一种新型的框架结构的基础隔震体系。
国内外关于建筑物隔震方面的研究和实施刚刚兴起不久,现有的隔震体系主要有以下四种。(1)滚轴隔震体系。(2)滚球隔震体系。(3)悬挂支座隔震体系。(4)钢片加筋橡胶垫隔震体系。其中与本隔震体系较为接近的是第(3)种。图1是悬挂支座隔震体系的结构图。框架的底层柱端由柔性吊杆5悬吊起来,柔性吊杆端部由螺母3固定在钢板4上,钢板4予埋在基座6的顶部混凝土内,基座6与基础7整体现浇。
悬挂支座隔震体系中的基础梁2以下部份的柱子1,置于基座6的空腔内,且与空腔内壁有一定间隙,在地震作用下,底层柱1可在基座6的空腔内偏移,而起隔震作用。悬挂支座隔震体系的缺陷是柔性吊杆5和螺母3所受荷载大、应力高,当地震作用大时尤其如此,故柔性吊杆5和螺母3对材质有特殊要求、且柔性吊杆5和螺母3的强度不易保证。同时还存在以下不易解决的问题:钢板4的局部受压及锚固、基座6的强度及稳定。悬挂支座隔震体系施工难度大,不易实施、从而也影响隔震效果。此外,螺母3、钢板4及柔性吊杆5在长期使用中,存在腐蚀与更换问题不易解决。由于以上诸具体问题的存在,故悬挂支座隔震体系的施工难度大、造价高、隔震效果较差。
本隔震体系的目的是使框架结构在不采取抗震措施的情况下,在烈度为10度的强震作用下,有效地防止结构破坏。
图2是本隔震体系的剖面图,图3是本隔震体系的平面图。
本隔震体系是框架结构的基础隔震体系、其特征是:底层柱端部置于钢纤维增强混凝土制成的桩顶杯口中,杯口底面为一凹球面,底层柱端部为一凸球面,凸球面的曲率等于凹球面的曲率、凸球面与凹球面之间垫一层氯丁橡胶,氯丁橡胶层置于桩顶杯口底面的凹球面上,底层柱端部凸球面置于氯丁橡胶层上,且底层柱中心线通过桩顶杯口凹球面的最低点,桩顶杯口顶面与基础梁底面之间距离为250mm,基础梁底面以下的柱子外皮与桩顶杯口内表面之间距离不小于200mm。
下面结合图2、图2说明本隔震体系的最佳实施例。框架底层柱1的端部凸球面8置入桩顶杯口9内700mm,桩顶杯口9的底面为一凹球面10,底层柱1的端部为一凸球面8,凸球面8的曲率等于凹球面10的曲率,凸球面8与凹球面10之间垫有氯丁橡胶层12,凹球面10的直径大于凸球面8的直径,桩顶杯口9的杯壁11的内径大于底层柱1的截面尺寸,以便底层柱1的基础梁以下部分可在桩顶杯口9内倾动;氯丁橡胶层12置于桩顶杯口9的凹球面10上,底层柱1的端部凸部面8置于氯丁橡胶层12上,且底层柱1的中心线通过桩顶杯口9的凹球面10的最低点,底层柱1的外皮与杯壁11的内表面之间距离不小于200mm,杯壁11的顶面与基础梁2的底面之间距离为250mm,底层柱1的基础梁2顶面以下部分及桩顶杯口9均为钢纤维增强混凝土。
设有本隔震体系的框架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底层柱的基础梁以下部分在桩顶杯口内倾动,从而带动上部结构整体往复倾动,大量消耗地震波能量而有效地隔震,本隔震体系可使框架的自振周期提高5~6倍,可有效地保护结构。在垂直地震作用下,由于隔震体系在垂直方向对框架无约束,故上部结构在垂直方向有一定活动余地,且底层柱端凸球面与桩顶杯口凹球面之间垫有氯丁橡胶层,可消耗地震波能量,使垂直地震作用减少2/3~3/4,烈度减弱2度,有效地保护结构。
本隔震体系结构简单,施工简便易行,造价低,隔震效果显著、安全度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工业大学,未经甘肃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20245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