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火箭增程弹模拟训练弹无效
申请号: | 91202729.0 | 申请日: | 1991-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405U | 公开(公告)日: | 1991-10-09 |
发明(设计)人: | 戴斯馨 | 申请(专利权)人: | 戴斯馨 |
主分类号: | F42B8/24 | 分类号: | F42B8/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7004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火箭 增程弹 模拟 训练 | ||
本实用新型属于以枪代炮的射击模拟训练装置。
目前,反坦克火箭筒射手操作训练和对固定、活动目标射击训练,多采用次口径模拟训练弹进行。以与本实用新型最接近的苏联40毫米火箭筒为例,其次口径模拟训练弹由母弹和曳光枪弹组成。母弹由风帽、弹体、枪体、枪管、枪管套、枪闩、发射药模型以及调整螺等组成。该种训练弹模拟性能较好,操作简单。但是,该种训练弹与实弹相比,在被动段各点上的飞行时间相差25%以上,弹道高差最大达28%,且需使用特种装药量的枪弹,此外,是以顺风偏的方法来修正迎风偏,不仅方向相反,而且数量相差很大,易使射手养成痼癖。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原技术的基础上,附加几个装置,实现发射普通枪弹,能获得与增强火箭弹被动段起点至1.7倍直射距离内各点的弹道轨迹、飞行速度、飞行时间几乎相一致的效果,并可进行迎风偏的修正训练。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一)在火箭筒下方击针室内增加一个延时击发器,其工作原理与通常火炮驻退机的工作原理相似,其内部充满液态物质。延时击发器起延迟发射的作用,以使模拟训练弹在实弹被动段起点至1.7倍直射距离内各点的飞行时间与实弹基本一致。(二)在枪管后部增加一个调压器,以抵消普通枪械发射时的后座力,并使弹丸初速下降到设计所需的初速,使弹丸在实弹被动段起点至1.7倍直射距离内各点的飞行速度与实弹相一致。(三)增加一个瞄准镜连接座。在构造上,瞄准镜连接座由于其基座插槽和活动座的插隼在子午面上错开一个特定的角度,所以与其连接的瞄准镜,其瞄准零线与枪身轴线也就形成一个特定的角度,该特定角度在与调压器提供的飞行速度的综合作用下,可以使模拟训练弹在实弹被动段起点至1.7倍直射距离内各点的弹道轨迹与实弹的弹道轨迹几乎一致。瞄准镜连接座还可用于进行迎风偏的修正训练。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优点是:(一)与已有技术相比,模拟训练弹在被动段起点至1.7倍直距离内各点的弹道轨迹、飞行速度及飞行时间更接近于实弹的外弹道特性。(二)射手可按增程火箭弹的表尺、运动目标提前量和迎风偏修正量进行射击。发射时无前冲后座现象,除了发射时的声响和动态感小于实弹外,均与实弹训练效果相同。(三)本模拟训练弹采用制式的普通枪弹,与采用特种装药量的枪弹相比,成本低,更易于管理。
附图1为增程火箭弹模拟训练弹组成图。
附图2为母弹剖视图。
附图3为延时击发器剖视图
附图4为瞄准镜连接座构成图。
附图5为调压器侧视图。
附图6为保险装置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增程火箭弹模拟训练弹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增程火箭弹模拟训练弹组成图。它包括母弹(1)、枪弹(2)、延时击发器(3)、瞄准镜连接座(4)、调压器(5)及保险装置(6)。
附图2为母弹剖视图。它主要由弹体(7)、枪管(8)、枪闩(9)、枪体(10)、机体(11)、撞针(12)、阻铁(13)、撞针簧(14)等组成。母弹(1)用于发射枪弹(2)。枪管(8)安装在母弹(1)中心轴线上,调压螺母(29)旋接在枪管(8)排气孔处,机体(11)旋接在枪管(10)后端,枪闩(9)在机体(11)内可轴可移动,装入枪弹(2)后从后端闭锁枪膛。此时,撞针(12)下方的阻钉在阻铁(13)的阻挡下压缩保险簧(34),限位于后端呈待发状态。
附图3为延时击发器剖视图。延时击发器(3)由击针(15)、击针套(16)、击针簧(17)、导流孔(18)、击针座(19)、阻力液(20)及阻力盘(21)组成,起延迟发射的作用。延时击发器(3)旋紧于火箭筒下方击针室内(图中看不到),带阻力盘(21)的击针装于延时击发器(3)的中心位置上,导流孔(18)位于阻力盘(21)上,延时击发器(3)内充满阻力液(20),如变压器油或酒精加甘油。击针簧(17)给阻力盘(21)一个力矩,使击针(15)呈待发状态。当扣动火箭筒的扳机后,火箭筒击锤向上撞击击针(15),由于阻力液(20)只能徐徐通过导流孔(18)流向阻力盘(21)下方,使击针(15)上移,延迟0.05~0.4秒后推动机体(11)上的阻铁(13),释放了的撞针(12),在母弹(1)上的撞击簧(14)的作用下撞击枪管(8)中的枪弹(2)底火,枪弹(2)弹丸在火药气体的推动下向前移动,在途径调压器(5)的排气孔(32)后气体从孔中喷出并从机体(11)两侧后喷,抵消发射时的后座力,消除前冲后座现象,并使枪弹(2)弹丸出膛初速下降到150米/秒~350米/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戴斯馨,未经戴斯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20272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