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热收缩管胀管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1202938.2 | 申请日: | 1991-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88474U | 公开(公告)日: | 1991-11-13 |
发明(设计)人: | 谢林生;杨卫民;程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B29C49/42 | 分类号: | B29C49/42;B29D23/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化工学院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穆魁良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收缩 管胀管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聚物加工装置,特别是一种用于生产热收缩管的胀管装置。
热收缩管是一种新型高分子制品。国外早已广泛地应用于电线电缆的安装、密封包装、商标装璜等各个方面。胀管装置是热收缩管制造过程中的一项关键设备。
国外一般采用吹胀法来制造热收缩管,如图一所示(见日本公开特许,昭63-2205);它的软管经过加热器1以后,被加热到胀管温度以上,然后在胀管口型2中经空气吹胀,达到所需的尺寸大小,再经过冷却器3冷却定形后,即成为热收缩管。
采用本装置吹胀热收缩管时,由于在轴向牵引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软管发生了轴向变形,被轴向拉伸,所以吹胀出的热收缩管具有比较大的轴向收缩率。
热收缩管的机械法胀管装置如图2所示;(见日本公开特许,昭59-87114):
该装置将已被加热到胀管温度的软管4通过夹具6和7固定,通过炮弹形的胀管头8的水平移动,将软管胀至所需要的尺寸,喷淋装置5在胀管头胀管的同时,将软管4已胀好的部分冷却、定形,制成热收缩管。
该装置结构复杂。在胀管过程中,由于胀管头与软管间的摩擦力的影响,软管在发生径向变形的同时,也发生了轴向伸长变形。因此,采用该装置所胀出的热收缩管的轴向收缩率也比较大。
目前,国内生产热收缩管的设备是在油槽中将软管加热到胀管温度以上,然后在热油中通过钢丝牵拉胀管头,将软管胀至所需尺寸,冷却、定形,即成为热收缩管。
采用这种装置胀管,所生产出的热收缩管的截面呈多棱形,其管壁在胀管过程中被钢丝拉伤,出现一道道的伤痕,此伤痕即使在热收缩管恢复原形后也不能消除,严重地影响了其使用性能和密封效果。
纵观目前国内外的各种胀管装置,在胀管的过程中均存在轴向截荷的作用下,软管在发生径向变形的同时,也发生轴向伸长变形,在冷却喷淋定形时,在径向变形被冻结的同时,轴向变形也被冻结了。因此,在实际使用热收缩管时,当温度升至热收缩温度以上,热收缩管将发生应力松驰。此时,不但径向变形将得到恢复,轴向变形也将得到恢复。所以热收缩管将发生轴向收缩,这种轴向收缩不仅给使用时带时了很大的套装误差,而且给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特别是轴向收缩导致了不安全因素的增加。因为热收缩管是多使用在线缆的安装及密封包装方面,因此,轴向尺寸的变化和不准确直接影响到使用的安全性和产品的封包质量。
而解决和减小热收缩管轴向收缩率的根本途径就在于降低软管在胀管过程中所产生的轴向拉伸变形,而目前国内外所使用的胀管装置中均没有减小或克服轴向拉伸变形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而提供一种带有限制软管在胀管过程中所产生的轴向拉伸变形机构的胀管装置,从而达到降低热收缩管轴向收缩率、提高使用效果和产品质量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的实现是通过以下装置实现的,将由挤出机挤出的软管置于胀管器的模腔内,并一起送入硫化罐内,使软管交联,待交联完成后,将模腔与软管一起取出,快速用限位环和堵头将硫化好的软管夹紧,并旋上紧固卡环,使之紧固。通入压力为50--140×10Pa的压缩空气,吹胀软管,然后,保压、冷却,待模腔温度和软管的温度降至常温以后,打开气阀卸降模腔内的压力,取出已经吹胀好的热收缩管。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在于:
由于采用本胀管装置吹胀软管时,软管与模腔壁之间没有发生沿轴向的移动,软管没有承受轴向牵引力的作用,所以在发生径向变形的同时,软管所发生的轴向变形比较小,另一方面,由于限位环的限制作用,有效地限制了软管的轴向伸长变形,使得吹胀出的热收缩管的轴向收缩率大大地降低,有效地改善了热收缩管的使用效果,通过实验证明,采用本胀管装置生产出的热收缩的轴向收缩率比现有装置生产出的热收管的轴向收缩率降低了1--1.5倍。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是通过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的。
图1是现有技术1的胀管装置原理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2的胀管装置原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胀管装置结构剖面图。
图4是图3的A-A剖面图。
图5是图3的B-B剖面图。
下面将结合附图3-6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及使用原理进行详细地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学院,未经北京化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2029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山地耕作机
- 下一篇:轻质多功能组合大型屋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