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风钻孔轻便压水试验器无效
申请号: | 91206665.2 | 申请日: | 1991-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763U | 公开(公告)日: | 1992-01-08 |
发明(设计)人: | 胡懋勤;吴志勇;石志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V9/00 | 分类号: | G01V9/00;G01N15/08 |
代理公司: | 小松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冰颖 |
地址: | 100029 北京市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风钻 轻便 试验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风钻孔轻便压水试验器,下面简称压水器,属于岩体测试,超前地质予报的试验仪器。
现有的超前地质予报的压水试验仪器,需配备专门的钻孔设备,只能在地表垂直勘探孔中进行,测试的仅是垂直方向岩体的特性变化,试验时离不开钻机,且设备笨重,操作复杂,占用较长的施工时间。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即不影响施工进度,又可以提高超前地质预报速度的,轻便和易于操作的风轻孔轻便压水试验器。
本实用新型压水器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由于岩体中存在着大小不同的裂隙,因此具有多种地质现象,在对岩体风钻孔进行压水试验时,完整的力学强度较低的岩体,单位吸水量不大,被粘土充填的裂隙,吸水量也不大,但在水压较高,保持一定时间的情况下,充填的粘土被软化冲走,吸水量增大;宽度不大的惯穿性裂隙,其吸水量大,封闭的溶洞,其吸水量也不大。所以,通过测定岩体单位吸水量,可以了解岩体透水性,揭示岩体内部构造。风钻孔压水试验在确定岩体内部构造,划分风化卸荷带,优于其它现有的测试手段。
本实用新型压水器采用双管双阀门压水,以胶囊作密封钻孔原件,两个密封管间距离即压水段的距离可变(改变胶管和连接管的长度),以流量计直接读出耗水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安装和工作过程。
图1为本实用新型风钻孔轻便压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风钻孔轻便压水器与水泵连接示意图。
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压水器由堵头(1)、密封管(2)、连接管(3)、胶管(4)、胶囊(5)、进水管(6)、阀门(7)、接泵管(8)、阀门(9)、压水管(10)、流量计(11)组成。其中,进水管(6)一端穿过一堵头一密封管里,再从一堵头中穿过与胶管(4)一端连接,另一端穿过一堵头,胶管(4)另一端相连,形成进水管路,胶囊(5)为密封钻孔原件,其两端用二胡线压紧于密封管上,形在密封腔。压水管(10)一端和流量计(11)相连,另一端穿过一堵头和一密封管进入连接管(3)中,形成压水管路,其中连接管是一个压水腔,腔里包含胶管(40)并有若干个出水孔。密封管(2)是一个密封压水腔,腔上有若干个出水孔,并被胶囊(4)所环绕。
上面所述的压水器有两个相同的密封管(2)和一个连接管(3),也即有两个相同的密封压水腔和一个压水腔。
压水器安装,首先将密封管(2)同相应的密封管堵头(1)焊结,再将进水管(6),压水管(10)分别与各自连接的密封管堵头焊结。用二胡线将胶囊(5)两端与密封管(2)两端捆紧,同理将胶管(4)两端与进水管(6)两端与进水管(6)两端捆紧。用螺钉将连接管(3)与两个密封管旋紧,连接管中有若干个出水孔,使水进入钻孔压水段中,密封管中也有若干个出水孔,使水进入胶囊,起封闭钻孔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压水器的操作过程,请参照图1、图2。
首先将接泵管(8)与手摇泵(13)连接好,打开阀门(7),关闭阀门(9)、(14),然后将压水器放入风钻孔中,用手操作手动泵(13),水从泵内压出后经阀门(7)进入进水管(6),水分别从进水管流入密封管中,在水压作用下胶囊(5)膨胀并贴紧孔壁从而使两胶囊间形成密封段。此时观察压力表(12)所指示的压力达到需要值时,从流量计(11)读取初始值,压力稳定后,再次读取流量计值,然后打开阀门(14)、(7)、将水排出,这样就完成了一个钻孔的压水全过程。
本实用新型压水器的优点:
1、设备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2、具有传统压水试验设备优点;
3、操作方便,不需要专门打孔设备;
4、实验用人少,不占用施工时间;
5、不怕施工干扰,试验测试段(20~40cm)可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20666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施肥、播种、喷药多用车
- 下一篇:智能卡式电压电流监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