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餐具自动洗洁机无效
申请号: | 91207131.1 | 申请日: | 1991-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460U | 公开(公告)日: | 1992-04-15 |
发明(设计)人: | 周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洪 |
主分类号: | A47L15/00 | 分类号: | A47L15/00 |
代理公司: | 江西省九江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成伟 |
地址: | 332000***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餐具 自动 洗洁机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餐具自动清洗的厨房用具。
已有的餐具自动清洗装置,主要由封闭冲洗室、喷水系统和传动输送部分组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采用的输送餐具部分是通过式的直线传送方式,在一端放入待洗餐具,在另一端取出洗洁餐具,因而其结构不紧凑,占地面积大,且安装为分散式,一次安装后不能移动,并且在大量清洗餐具时易造成餐具破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且易移动的餐具自动洗洁机,其输送方式一改过去的直线输送餐具的方式。
上述目的是通过下面方式来实现的:传动电机(40)输出动力经减速和传动,带动装有拨齿(41)的链条(35)作履带式回转运行,而盛放餐具的六台小车(5)则在由内轨(4)、外轨(3)和轨岔组成的形轨道上由链条(35)带动基本呈水平状出入冲洗室,由喷水系统喷淋清洗。
附图:图1为本装置去掉一侧外壳后的主视图,即图2中的B-B剖视图;
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3为链辊齿轮(33)带动链条(35)的传动示意图;
图4为图3中G-G剖视图;
图5为图1中上、下转换轨岔(1)、(2)的关系图,图中双点划线表示另一个工作状态位置;
图6为图5俯视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装置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传动电机(40)置于机体右下方,其输出动力经过二级皮带减速传至机壳外的小链轮(22),小链轮(22)通过链传动,带动同侧左上方的大链轮(31),如图1传动部分双点划线所示。大链轮(31)安装在机壳(17)外防护罩(30)内,大链轮(31)轴为一通轴,其两端轴承安装在机壳(17)内两侧墙板上,通轴两端靠近大链轮(31)处装有二个链辊齿轮(33),链辊齿轮(33)为一段链条绕成园形,两侧边各加一块园形钢板构成。将动力传至另一侧的大链轮(34),使两侧同步运转。机壳(17)内前部两侧也装有同样的二个大链轮(如图1中左端大链轮所示),其上分别装有二根带拨齿(41)的使链条(35),使链条(35)在二对大链轮(33)、(34)间作履带式回转,拨齿(41)则推动小车(5)向前运行。
机壳(17)内两侧分别装有二条由内轨(4)、外轨(3)和轨岔组成的形轨道,中间部分为内轨(4)和外轨(3)平行水平布置段,轨道与壳体(17)之间衬以轨座(32),分别用螺钉固定于壳体(17)上。小车(5)为扁钢组成的长方形框架,底部焊有钢丝网格,小车(5)前端两侧设有二根小轴装配二个外轮(6),后端两侧亦装有二根小轴,轴上配有两个内轮(8),二个外轮(6)置于外轨(3)上,二个内轮(8)置于内轨(4)上。在整个形轨道上放置有六台小车(5)。其前一台小车内轮(8)与后一台小车外轮(6)间距等于每台小车内轮(8)与外轮(6)间距的一半。
小车(5)在轨道上依靠带拨齿(41)的链条(35)带动而运行,其轨迹为外轮(6)沿着外轨(3)行走,内轮(8)沿着内轨(4)行走。如图1所示,当小车(5)外轮(6)沿弧形外轨(3)下降时,外轮(6)已脱离拨齿(41),而此时内轮(8)仍受带拨齿(41)的链条(35)推动而继续运行,这时内轮(8)也同步在内轨(4)上沿弧形轨道下降,其最大倾斜角度为15°,基本保持小车(5)呈水平状运行,由于小车有外框边挡住,因而餐具不易滑出车体外。当内轮(8)与外轮(6)水平运行至中心线上时,小车(5)前端外轮(6)已将上转换轨岔(1)向前推动,而使扣住制约下转换轨岔(2)的挡块脱开,如图5、图6所示,这时下转换轨岔(2)即因外轮(6)重动作用而沿其支点旋转,使外轮(6)顺利移至下外轨接头处,平稳地完成由上轨转换至下轨的任务。当外轮(6)反向在下轨运行而脱离下转换轨岔(2)时,下转换轨岔(2)同时恢复原状,使下一台小车(5)的外轮(6)运行至下转换轨岔(2)时,不会随即下旋。
小车(5)内轮(8)在内轨(4)上行走,当它前行至内轨(4)右尖端时,要将设置在该处的扇形轨岔(20)沿支点抬起,才能通过,内轮(8)通过后扇形轨岔(20)由重动作用复原,如图1中扇形轨岔(20)双点划线所示,这时使得换向后的内轮(8)能沿着扇形轨岔(20)的上轨面而行走,外轮(6)在链条(35)的带动下沿右端半园弧上升,保持小车(5)基本呈水平状态,由于扇形轨岔(20)沿支点呈弧形摆动,此时扇形轨岔(20)上端与摆杆轨岔(19)相接处有一段空缺,这一空缺正好由下一车的内轮(8)将扇形轨岔(20)抬起才能弥合,使内轮(8)平稳地行走至上轨面内轨(4)平行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洪,未经周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2071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