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热敏软磁自动控温多用锅无效
申请号: | 91210397.3 | 申请日: | 1991-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350U | 公开(公告)日: | 1991-09-11 |
发明(设计)人: | 丁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志 |
主分类号: | A47J27/08 | 分类号: | A47J27/08 |
代理公司: | 辽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志刚 |
地址: | 110015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敏 自动 多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炊事用锅。
锅的种类很多,如炒锅、蒸锅、煮锅、压力锅等,广泛使用在家庭和饭店等场合,而带有多用途特点的锅尤其适合在家庭中使用。
现有的压力锅由铝或不锈钢拉伸成型,在锅盖上配有限压阀,利用自身重力,作用在泄压孔上,当锅内压力达到一定限度时,蒸气压顶启限压阀向外排气,当泄压孔被米粒等异物堵住排不出气时,在锅盖上配置的低熔合金片将起到安全防爆的作用:即当锅内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值时,低熔合金片被熔融冲开、这种限压、保安装置目前广泛使用在压力锅的生产领域,具有一定的可靠性,长时期为人们所接受。但是低熔合金片的安全泄压误差较大、大约在20-40%左右,同时也浪费稀有金属。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出一种具有能蒸、炒、煮特点的铁质多用锅,同时将热敏软磁材料利用在锅盖上的控温器上,通过热敏软磁感应磁力变化,带动活动钢片,进行开闭控压泄气,使之起到限压保安效果,使锅内压力、温度的控制误差在1.5%左右,这样,盖上锅盖即可达到压力锅的使用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实现的;热敏软磁自动控温多用锅,包括锅盖、锅体及设置在锅盖上的热敏软磁控温器和手动排放阀及涨紧在锅盖边缘的磁性胶圈组成,热敏软磁控温器呈封闭的圆柱形,外壳体的上顶部开有弧状透孔,其内腔从上至下分别装有圆片状音叉,环状铁氧体永磁环和与之同一水平圆的热敏软磁环和二件之间套入的弹簧。外缘呈圆缺状的活动钢片紧贴永磁环,软磁环和弹簧的底侧将上述部件封在上部,与上部同样反向装在另一活动钢片下部的永磁环,软磁环和弹簧,其底侧贴在锅盖的外壳上。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利用设置在锅盖上的热敏软磁自动控温器准确的控制锅内温度,提高锅内沸点(可达110℃)、节省能源。
2、将锅盖拿掉可以用做炒菜;打开锅盖上的手动排放气阀可以做为蒸、煮锅用;锅内温度达到110℃时通过音叉发音。报告锅内的温度。
3、锅体采用08F低碳钢板拉伸成型,易加工,价格低,外壳涂搪瓷或耐高温漆使之美观。
附图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热敏软磁自动控温器的整体剖视图;图示关闭状态。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热敏软磁自动控温器又一整体剖视图;图示开合状态。
图4为热敏软磁自动控温器外壳部件的俯视图。
图5为热敏软磁自动控温器的圆片状音叉部件图。
图6为热敏软磁自动控温器的铁氧体永磁环与热敏软磁环及弹簧的装配示意图。
图7为热敏软磁自动控温器的活动钢片部件图。
图8为热敏铁氧体材料性能表(从参考资料中摘引)
图9为热敏铁氧体的磁导率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图,(从参考资料中摘引)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热敏软磁自动控温器的另一实施例截面图。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作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锅体2采用08F钢板拉伸成型,锅体内表面抛光或镀锌,外表面涂耐高温漆或搪瓷,在锅体一处焊上外六角的内螺母,由一长螺栓串入酚醛原料套拧紧做为锅把手,在锅盖1上配置有手动排放气阀4,旋紧其上酚醛塑料体,阀便关严;旋松、阀便开启,通过压片间隙将锅内气体排出。锅盖上还配置了带有内螺孔的酚醛塑料把手13。在锅盖的凹沿处将专用的扇形磁性胶圈5涨紧、套上。
本实用新型的关键技术在于锅盖上配置的热敏软磁控温器3如图2、3、4、5、6、7所示,它由一个带有气孔的外壳体6罩住其内的一对铁氧体永磁环9、热敏软磁环10和置于二件之间的弹簧11,并分别由活动钢片12将它们隔开,在外壳体6的壳内上部并装有一片状音叉8,当热蒸汽达到一定压时,冲击音叉可发出音响提醒人们。整部热敏软磁控温器3装配完后,用螺钉旋紧在锅盖1上。
如图8、9所示,热敏软磁控温器3中的热敏软磁环10,是根据某些铁氧体的饱和磁感应强度和起始磁导率随温度变化的特征而制成的。
如图2所示,当锅内温度低于热敏软磁环10材料的居里点(110℃)时,活动钢片12被热敏软磁环10吸引,构成闭合磁路、将气孔封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志,未经丁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21039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