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蚕茧削口机械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1213197.7 | 申请日: | 1991-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6179U | 公开(公告)日: | 1992-06-03 |
发明(设计)人: | 徐俊峰;胡惠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俊峰 |
主分类号: | D01B7/02 | 分类号: | D01B7/02 |
代理公司: | 镇江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夏星硕 |
地址: | 21200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蚕茧 机械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蚕种加工机械装置。
在蚕种场,为了把蚕种从茧中取出,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手工直接削口或利用手持式削口机,这种方法工作效率低且不安全;另一种方法是利用流水作业的加工机械,该机械设备首先是由两个圆柱滚子对滚,将蚕茧的茧衣剥去,再经一系列输送手段将蚕种排列整齐,然后交夹持输送链水平夹紧进行削口,该设备的缺点是容易削死蚕种,尤其是在蚕茧品种不同、规格尺寸分散度较大的情况。故使用这种设备加工蚕种,对蚕茧尺寸的要求严格。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竖位夹持式蚕茧削口机械装置,以克服已知技术的上述缺陷。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蚕茧削口机械装置,其基本技术构成是:
在流水作业的输送链外侧的连接板上,安装有使蚕茧水平交接、竖位夹持的构件组合而成的竖位夹持机构,它通过一轴销铰链在连接板外侧面一支承板上;
所述竖位夹持机构的夹持构件包括一个槽形夹持体、端压板和压块机构,端压板外侧连接一个带弹簧的压杆,使该压板可沿夹持体往复移动;
所述压块机构是由铰链在槽形夹持体上的回转体和铰接在该回转体上的平行四连杆机构以及弹性搭钩组合而成;
所述端压杆、压块、搭钩和槽形夹持体的动作分别受装置在固定机架上的各种应导轨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它有效地避免了在加工作业中削死蚕种的现象,因此可用于对各种品种规格的蚕茧进行削口加工。
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2~图6是本实用新型各组成部份动作配合及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7和图8分别是本实用新型动作控制部件限位导轨分布图的主视图与俯视图;
图9、图10和图11是所述竖位夹持削口机械装置支承导轨及其支架示意图;
图12和图13是所述夹持构件端压板及与该端压板固接的压杆横向移动导轨示意图;
图14是所述夹持构件压块压紧导轨示意图;
图15是所述压块松脱导轨示意图。
该方案的具体构成方式是:
在夹持输送链外侧连接板〔12〕上,安装有由断面呈梯型槽状夹持体〔2〕、端压板〔15〕、压杆〔11〕、压簧〔14〕和压块机构组成可绕轴销〔01〕转动的回转机构〔Ⅰ〕;压块机构 〔Ⅱ〕通过轴销〔02〕与夹持体〔2〕铰接,该压块机构由平行四连杆机构压块〔6〕、搭钩〔5〕和扭簧〔7〕组成;
夹持体〔2〕通过滚轮与支承导轨〔16〕相接,压块机构 〔Ⅱ〕通过滚轮与压紧导轨〔8〕相接。
图1所示的是一个竖位夹持式削口装置的单元结构。整个蚕茧削口机械装置就是由多个这样的单元结构组成,通过链条外链板〔12〕连接在链条上,并随链条一道运行,在运行过程中,在各相关导轨的共同作用下完成各种动作。这种装置相当于自动生产线上的随行夹具。图1中框线Ⅰ部分可绕轴箱〔01〕转动,并用夹座扭簧〔13〕将其压在导轨〔16〕上,框线Ⅱ部分可绕轴箱〔02〕转动,在回转扭簧〔4〕作用下将框线Ⅱ部分压在限位块〔9〕上。
支承导轨〔16〕如图8所示,它分前、中、后三段,前段为夹持体水平支承导〔16-1〕,后段为夹持体竖位导轨〔16-3〕,导轨〔16-1〕与导轨〔16-3〕两轨道平面相互成75°交角,中段导轨的轨道面呈螺旋状,分上中段〔16-2〕和下中段 〔16-5〕。前支承导轨〔16-1〕用螺栓固定在机架〔16-6〕上,竖位导轨〔16-3〕通过其支架〔16-4〕用螺栓固定在机架上。框线Ⅰ部分的滚轮就沿导轨〔16〕轨道平面滚动。夹持体〔2〕在前支承导轨上部运行时,完成对蚕茧的“交接”、“调整”和“夹紧”三个动作,导轨〔16-2〕的作用是将夹体机构竖起,当夹持机构在竖位导轨〔16-3〕上运行时,完成削口、倒蚕种两动作;下中段导轨〔16-5〕的作用是将已竖起的夹持机构复位。当夹持机构运行到前支承导轨〔16-1〕下部时完成“松开茧壳”和“复位”两个动作。
夹紧导轨〔8〕也是一段与导轨〔16-3〕相似的螺旋面的导轨,其作用是强迫正在运行的夹持机构Ⅱ部分绕02转动,并使钩〔5〕与钩座〔3〕咬合,完成“咬合”动作后,夹持机构脱离导轨〔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俊峰,未经徐俊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21319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