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除灰机无效
申请号: | 91213907.2 | 申请日: | 1991-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042U | 公开(公告)日: | 1992-02-26 |
发明(设计)人: | 廖芝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廖芝江 |
主分类号: | B03C3/88 | 分类号: | B03C3/8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2007***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除灰机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除尘系统配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锅炉除尘设备配套使用的除灰机。
大型锅炉在我国工业生产中应用广泛,尤其是发电厂,对于蒸发量较大的大型锅炉,除尘系统能否正常运行,直接影响工厂的正常生产。目前,发电厂使用的锅炉除尘设备,大多数是长春电力修造厂制造的电除尘设备,设计除尘效率为99%,使用过程中,由于设备本身及排灰系统等方面的缺陷,致使电除尘器排灰不畅,经常堵塞,被迫放干灰,污染环境,除尘效率远低于设计值,同时积在灰斗内的灰不能及时排除,灰斗灰积满后大量灰进入引风机,由烟道随烟气排出,形成二次飞扬,灰斗积灰使静电除尘部分的电极短路及电极断线,除尘效率更低,再者由于排灰器结构不合理,泄出的灰直接串入轴承,造成排灰器转子转不动,由于以上原因,使得电除尘设备不能正常工作,工厂的正常生产受到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不改变原除尘设备相应部件配合尺寸的前提下,改进排灰器的密封结构,使泄灰不致于进入轴承,从而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改进排灰叶轮结构,使排灰器工作时不致形成灰柱,改进搅灰系统内部结构,使灰斗下灰畅通,不会搭桥堵塞。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图1、总装图。
图2、搅灰器(2)结构剖视图。
图3、排灰器(4)密封结构剖视图。
图4、排灰转动叶轮(12)结构剖视图。
1是灰斗,2-搅灰器,3是张紧轮,4是排灰器,5是联轴器,6是闸门,7是皮带轮Ⅱ,8是安全销,9是传动轴,10是轴承套,11是闷盖,12是转动叶轮,13是机壳,14是搅灰轮盘,15是轴承机架,16是轴承座,17是搅灰轴,18是皮带轮Ⅰ,19是孔盖,20是格兰压紧填料,21是出灰口,22是毛毡填料,23是轴承。
1、图2中,在搅灰轴(17)上固定一个搅灰轮盘(14),该轮盘安装在灰斗(1)的中心位置,运行时,由皮带轮Ⅰ(18)传入的动力,通过搅灰轴(17)传给搅灰轮盘(14),切割灰斗(1)中的灰,使灰顺利地排出灰斗(1),避免产生搭桥现象。
2、图3中,转动叶轮(12)与机壳(13)和闷盖(11)之间设计了5道迷宫结构,降低灰外泄压力,转动叶轮(12)与闷盖(11)之间采用格兰式压紧填料(20)密封,填料压力随时可调节,闷盖(11)下端设有出灰口(21),转动叶轮(12)与轴承套(10)之间安装两道毛毡填料(22),运行时,排灰器(4)中外泄的灰经过转动叶轮(12)与机壳(13)和闷盖(11)之间的5道迷宫结构,大大降低了外泄灰的压力,格兰式压紧填料(20)随时调节填料压力,防止灰外泄,如格兰紧力未及时调正,外泄的灰可由出灰口(21)排出排灰器(4),轴承(23)前还有两道毛毡填料(22),能有效地控制灰不进入轴承(23)。
3、图4中,转动叶轮(12)设计4~6个齿,齿间距大,工作时灰不会粘在转动叶轮(12)上,避免产生灰柱。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结构简单,零件加工工艺方便,易于实施,检修维护方便,是大型锅炉除尘系统理想的配套设备。使用本实用新型的除灰机,可避免放干灰,搭桥等生产事故,延长除尘设备的使用寿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创造更好,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实施例:
对于蒸发量1000T/H的锅炉电除尘设备,将一个搅灰轮盘(14)安装在灰斗(1)中心部位的搅灰轴(17)上,搅灰轮盘(14)的直径小于1·8M,在搅灰器部分,转动叶轮(12)与机壳(13)和闷盖(11)之间设计5道迷宫结构,转动叶轮(12)与闷盖(11)之间采用格兰式压紧填料(20)密封,闷盖(11)下端设计一出灰口(21),最后在转动叶轮(12)与轴承套(10)之间安装两道毛毡填料(22),转动叶轮(12)设计成5个齿。
运行时,来自除尘系统的灰先进入灰斗(1),由于有搅灰轮盘(14)的连续切割,避免了灰在灰斗(1)下端搭桥堵塞,从灰斗(1)排出的灰经过闸门(6)进入排灰器(4),由于排灰器(4)采用迷宫,格兰填料等多道密封,灰不会进入轴承(23),从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维修费用,进入排灰器(4)的灰随着搅灰轮盘(14)的转动,灰将连续不断地排出,不会形成灰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廖芝江,未经廖芝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21390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毛发再生液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磁力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