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孔同轴度误差的测量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1214829.2 | 申请日: | 1991-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008U | 公开(公告)日: | 1992-06-10 |
发明(设计)人: | 胥尚焜;陈文章;吴瑞;田贵云;黄凤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B21/24 | 分类号: | G01B21/24 |
代理公司: | 成都科技大学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吕建平 |
地址: | 610065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孔 同轴 误差 测量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孔同轴度误差的测量技术,特别是涉及由计算机自动控制测量多孔同轴度误差的装置。
多孔同轴度误差的测量通常是机械制造行业中的重要环节。如在内燃发动机制造行业,缸体上的曲轴孔、凸轮轴孔同轴度精度是保证缸体质量的重要技术指标,它对发动机的性能有较大影响,因此方便准确地测量其同轴度误差是内燃发动机制造行业中的关键技术。对于缸体曲轴孔、凸轮轴孔同轴度误差的检测,历来各厂家都采用综合量规法(心棒法)进行合格(量规通过)与不合格(量规通不过)的定性检测,对于不合格的缸体,既不能确定是由于那个被测孔导致缸体的不合格,又不能提供被测孔相对于基准的误差大小和方向,测量误差大且不能提供为加工中调整机床和质量管理所需的数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已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由计算机自动控制测量过程,既能迅速确定出不合格的被测孔、又能迅速提供被测孔相对于基准的误差大小和方向、测量精度和效率高的多孔同轴度误差的测量装置。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测量装置,它包括自动控制测量过程的计算机、显示装置、打印装置、作为测量部件的装有传感器的转轴、驱动转轴轴向移动的驱动装置、驱动转轴转动的电机、可移动的工作台、和测量角度的角度发讯盘和光电传感器,被测工件安置在可移动的工作台上,被测孔向对着转轴,每个被测孔由安装在转轴上的相应传感器测量,电机通过x,y双向弹性联轴器带动转轴转动,角度发讯盘安置在与转轴同步转动的部位,光电传感器安置在相对转轴静止的壳体上,转轴、电机和壳体联结成一体,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沿导轨移动。
本实用新型为了使发明目的得到更好地实现,还采取了以下技术措施:
被测工件的每个被测孔由一个或两个传感器扫描测量,所有的传感器设置在转轴的同一轴截面内,安装有计算机CPU板和传感器电路板的支架与转轴固定安装在一起,位于转轴与电机之间;
测量装置为立式结构,装配联结成一体的电机、支架和转轴,通过端面浮动轴承悬挂在可沿导轨滑动的滑架上,悬挂体的重量由链轮支承着的链条另一端所悬挂的平衡重锤平衡;
转轴下端为锥面结构,转轴为两端支承,上端通过轴承套的外圆锥面定位支承在被测工件最上端的孔端,下端通过具有特殊结构的轴承径向定位,轴承的结构是由滑套带动定位钢球移动使外圆为锥面的下轴承套胀紧于下端被测孔内;
驱动转轴作轴向移动的驱动装置为气缸活塞结构,安装在转轴上的传感器为带触头的电涡流式传感器。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测量装置的整体布局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定位测量原理图。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应用于第二汽车制造厂引进美国Cummins公司技术加工的EQ153柴油发动机缸体曲轴孔、凸轮轴孔同轴度误差测量装置。被测工件为6缸发动机缸体,被测的曲轴孔、凸轮轴孔各为7个。测量装置为立式结构。被测缸体(12)吊装在小车工作台(13)上,小车工作台可于吊装工位和测量工位锁紧在轨道支架上。(11)是测量凸轮轴孔同轴度误差的转轴,(10)是测量曲轴孔同轴度误差的转轴。每个转轴都分别装有7个带触头的电涡流式传感器(20),每个转轴上的所有传感器位于同一轴截面内,测量时,每个传感器扫描测量相应的曲轴孔或凸轮轴孔。每个转轴分别与各自装有计算机CPU板、传感器电路板(16)的支架(17)固定联结成一体,再分别通过x,y双向弹性联轴器(15)与各自的驱动电机(14)联结,电机安置在壳体(9)内,分别构成测量曲轴孔和凸轮轴孔同轴度误差的测量部件。测量角度的光电传感器(18)和角度发讯盘(19)分别固定在壳体(9)和支架(17)上。测量曲轴孔的测量部件和测量凸轮轴孔的测量部件分别通过可在两个方向转动的铰链和端面浮动轴承(7)悬挂在同一个滑动支架(6)上,两个测量部件的重量由链轮(5)支承着的链条(4)另一端所悬挂的平衡重锤(2)平衡。作为驱动机构的气缸活塞(3)通过滑架(6)带动测量部件上下轴向移动,使装有传感器的转轴进入或退出被测的曲轴孔或凸轮轴孔。(1)是测量装置的机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科技大学,未经成都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2148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