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热水箱电子打火灶在审
申请号: | 91221271.3 | 申请日: | 1991-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06311U | 公开(公告)日: | 1992-06-03 |
发明(设计)人: | 陈久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久平 |
主分类号: | F24C13/00 | 分类号: | F24C13/00;F24C3/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001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箱 电子 打火 | ||
本实用于新型为家庭使用的带热水箱电子打火灶。
目前市场上流行的电子打火灶均不带热水箱,生活中使用的热水要另耗气烧。而双头电子打火灶不但在金属火头底部与灶面锅撑外都有大量热散发到空气中。如果用热交换器把灶具散发出的热量收集起来,加热安放于灶具空隙处的热水箱的水,就能够节省能源,利国利民。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带热水箱电子打火灶,使人们在煮饭、炒菜的同时能方便而清洁的获得足够的热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推出以下二种采热方案:
方案A:将热交换器安放在金属火头周围灶面隔热板下,让金属火头与隔热板散发的余热加热与水箱相连接的热交换器中的水。
方案B:将热交换器总成安放在金属火头上部锅撑底板上,让沿锅底流出的高热气流加热与水箱相连接的热交换器总成中的水。
A、B两方案述水箱安装于双头电子打火灶中部空档处或装于单头灶一侧。
实现上述二种方案要求与过程是:热交换器上吸热管两管接直接或通过循环管与处在灶中部的水箱或加高水箱的侧壁上的两接头接通,水箱两接头有高度差d,一接头靠近底部,水箱或加高水箱装水后其水平线高度A高于热交换器高度a(相对于同一高度)。
当灶具点燃后,被余热加热的水,从热交换器或通过循环管经水箱高处出口压力小的接头流入水箱,而水箱的冷水由水箱底部出口压力大的接头或再经循环管补充入热交换器,将整水箱水循环加热。
附图简要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方案A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方案B结构示意图
参照附图1,(1)是水箱它处在双头电子打火灶中部,它可做成下大上小的凸形(或单头打火灶的一端),在[1]的两侧壁各装一小角铁 [2],以便安装金属火头搁架,[3]在[1]的侧壁上装有(高度差为d的)两接头[4]、[5],其中[5]靠近水箱[1]的底部,[6]是水箱搁架,它使水箱与灶架紧连,[1]的上部有入水口[7],它可做成与灶面等高以保持美观,也可以高出灶面以防油污对水的污染,[8]是水箱盖,它的面积A≤B(B为入水口[7]的面积),以便补水、取水,[9]是热交换器,它在金属火头[10]周围隔热板[11]之下,[9]上有吸热片[12],[9]的两端与[4][5]直接相接,[9]加工后的形状以不影响[10]、[11]便于安装采热为原则,[13]是水嘴,[14]是灶具, [15]是水箱加水后的水平线,它高于[9],双头电子打火灶应装二套采热装置,即[4]、[5]、[9]、[12]分别将两火头散发出的热量送入水箱[1],在南方炎热地区也可只装一套,为加工方便[9]可与[10]铸成一体,使[10]成水套形式,然后再通过管道、管接与水箱连通。
参照附图2,[16]是加高水箱,它凸出灶面高于安放在锅撑底板[17]外环上的热交换器总成[18],[18]亦可安放[17]内环,其[18]的结构采用中国专利91221148.2(申请号)“循环式家用热水箱”所提出的热交换器总成。[16]两侧壁上亦有小角铁水箱搁架与方案A[2]、[3]相同,[19]是两耐热软管,它们的一端分别与[18]上的两接头相连,另一端与加高水箱后壁上的二管接[20]、[21]相接,其[21]靠近水箱底部,[19]能使[18]方便地安放在双头电子打火灶的任意一火头上,在管接[20]处在加高水箱[16]内的一端,有偏向下的导热管[22],以使从[20]中流出的热水先下后上使整水箱水均匀。[23]是电子打火开关,[24]是隔热板,[25]是隔热板的N个气孔,它能增加通气量及让锅内泄出的汤水流下,不影响火头,其形状可为园形及长条形,[26]是水嘴。
为了提高采热效率,亦可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方案B的灶具上,加装方案A所提出的采热装置,即将[4]、[5]、[9]、[12]装于加高水箱灶面下的侧壁上,使金属火头上部与下部的热均进入加高水箱。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水箱,加高水箱采用不锈金属材料或搪瓷、陶瓷器皿。热交换器优先采用铜、铝材,其余燃气分配及燃烧系统、电子打火系统及灶架系统、水嘴等与普通电子打火灶结构相同。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在不增加用气量与全封闭状态下加热水,节省能源并保证清洁卫生。同时利用常用双头电子打火灶之间的空隙,灶具总尺寸不变,减少了投产时的工装模具制造成本,适于批量性生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久平,未经陈久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22127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