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做饭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1224039.3 | 申请日: | 1991-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836U | 公开(公告)日: | 1992-04-08 |
发明(设计)人: | 金用晤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用晤 |
主分类号: | A47J36/34 | 分类号: | A47J36/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34000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做饭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炉火上做饭装置。
在现有技术中,在炉火上做饭,锅内水快蒸干时,要人为在炉中加上点湿煤或加盖炉圈、炉盖,以小炉火温度,使蒸饭处于保温状态,保温一段时间可把锅撤离火炉,如要定时蒸煮食物,靠观察钟表来保证,其不足之处在于:做饭时间不易控制,做饭过程中要多次加湿煤减温,需人看守且易使饭烧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调好炉火情况下,从放上锅开始到食物熟全部实现自动化,不需人看守的做饭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做饭装置,其特征在于:它由底座和底座一侧上的支架,以及支架上的控制台、锅架和炉盖构成。在底座有一个园孔,控制台固定在一支架上,其上有一个控制器,控制器引出的输出轴上装有一个拔杆,拔杆另一端与水平放置的控制杆末端相连,控制杆放两支架上,在两支架之间的控制杆上套有一个弹簧。锅架通过连接套套在支架上由一个弹簧支撑,连接套侧面有两个距一定间隔的小卡耳和大卡耳连接套的上面有一个手柄,连接套上焊有一个卡板,锅架臂上还装有温感器,且其间有一个弹簧在支架上,控制台与底座之间有一可回转,不能上下移动的炉盖,回转套上有一个卡档,弹簧两端分别与回转套和底座固定。
本实用新型所产的积极效果和优点是:实现了做米饭自动化和延时蒸煮食物,省时省力。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详细内容作进一步描述。
图1是做饭装置结构简图
图2是做饭装置控制器结构简图
图3是做饭装置控制器电路图
参见图1,做饭装置由底座(1)和底座(1)一侧上的支架(2)以及支架(2)上的控制台(3)、锅架(4)和炉盖(5)构成。底座(1)做成长方形,其上有一个同火炉炉孔一样大的园孔(6)。支架(2)与底座(1)垂直,可采用园形立柱,控制台(3)固定在支架(2)上,其上有一个控制器(7)。控制器输出轴(8)上装有一个拔杆(9),拔杆(9)与控制杆(10)连接,在两支架(21、24)之间的控制杆(10)上有一个弹簧(11),使得控制杆(10)被移动后能自动复位,锅架(4)通过其上的连接套(12)套在支架(2)上,并采用滑键配合,使锅架(4)只能上下移动,不能转动,弹簧(13)一来支撑锅架(4),再就是使锅架在按下以后,在无卡阻状态下,能自动复位,锅架臂(17)上安有一个温感器(19)、弹簧(20)保证温感器(19)能压下又能复位,以适应不同大小的锅放置。在连接套(12)侧面有一定间隔的小卡耳(14)和大卡耳(15)、手柄(16)焊在连接套(12)上面,卡板(18)焊在连接套(12)与锅架臂(17)连接处。炉盖(5)套在支架(2)上,不能上下移动但可回转,回转套(22)上有一个卡档(23),炉盖(5)在园孔(6)上方时,弹簧(25)两端分别垂直插入回转套(22)和底座(1)内,当把炉盖(5)转180°,则其受到一个恢复力。
参见图2,控制器(7)由微电机(26)、减速器(27)、电子钟定时器(28)和控制电路(29)构成,微电机(26)带动减速器(27)将转矩传给输出轴(8),输出轴(8)穿过电刷(30)输出轴(8)上有一个电刷触头,其上有两个触点(31、32)。
参见图3,控制电路由稳压电源、电刷、连有三级管BG2的温感延时电路和连有BG3的保温电路组成,搬动开关K1,可依次接通BB′和CC′,即开关K1在瞬间接通BB′和CC′,但先接通BB′后接通CC′,K1接通BB′时,温感延时电路工作,温感器(19)把温感传给该电路,当锅内水份被蒸发掉,温度达103℃时,热感电阻Rt阻值增大,断开三级管BG2的基极电流,J2释放,微电机(26)开始转动,触点(31)与E段脱离,电机断电而停转,触点(32)和G段接触时,保温电路工作,触点(31)和F段接触时,微电机与稳压电源又形成电路,当达到调定的焖饭时间,电容器(C1——C3)充电完毕,断开BG3基极电流,使J3释放,接通微电机(26)电路,微电机又继续转,直到触点(31、32)滑到G、F滑片末端,微电机(26)停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用晤,未经金用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22403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