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家用电子调温节能智能化灶无效
申请号: | 91224493.3 | 申请日: | 1991-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573U | 公开(公告)日: | 1992-04-01 |
发明(设计)人: | 张宝元;张宝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宝元;张宝明 |
主分类号: | F24C7/08 | 分类号: | F24C7/08 |
代理公司: | 红河州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跃平 |
地址: | 661400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家用 电子 调温 节能 智能化 | ||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家庭使用的电子调温的尤其是可按事先编制的程序自动控温的智能化电灶。
在已知的电炉、电灶中,大多属于不变温式的,即电炉(灶)工作后温度不能改变(恒压情况下),即使有些可进行一些简单调档,也无非是在一个电炉盘上放置2条以上的电阻丝分别接上开关进行调控。因此,不能按炊事的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温,使用起来大多很不方便。现在市场上虽然有各种电位器,但价格一般比较昂贵而且笨重,不适合在家用电炊具上使用。由于现有的家用电炊具存在不能调温或不当调温的问题,不仅不便于炊事,而且要造成大量电能的浪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进行无级调温或者按预定程序自动调控温度或者两者兼有的节能智能化电灶。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这种家用电子调温节能智能化灶由电炉,支座(灶身),电子调温控制器或/和可编程序电子调温控制器构成,电炉用普通电炉,功率一般在3000W以下,也可用耐火泥电炉盘(平面或凹面)盘上电阻丝而成,支座即灶身,可用支架式,台式或灶堂式只要能支承固定电炉即可。
电子调温控制器由电压表和一块由双向硅二极管,电阻,电熔器及定位器等电子元件构成,具体是通过两支普通二极管D2和D3反向并联触发双向硅中┈高导电角,采用二极管D1半波整流,通过电阻R1和电解电容C1组成半波直流阻容脉冲RC充电放电电路,形成脉冲输出,控制触发双向硅低导电角,从而达到1--200安双向硅可控0--215伏左右电压,实现功率控制。
可编程序电子调温控制器由一个电压表、一块电路板、各种旋(按)钮和外壳等构成,电路板的电路是用线性度较好的单极管BT31--BT35,起隔离作用的稳压管ZD和1A单向硅作开关管,3DG21B晶体管作功放管,单结管配合隔离稳压管和定位器,调整单结管第一基极的静态工作点,使RC阻容充电电路的充放电压提高,控制功率负载延时0-5小时。用四部分时间电路组成程序控制电路。用程序控制电路配合电子调温控制双向硅控制极实现家用电器通断。用晶体管作为RC阻容充电路的无触点放电路。可用延时电路tA单独和电子调温电路配合组成家用大功率电器电子调温时间自动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的家用电炉(灶)相比具有应炊事要求灵活调温和按程序自动调控温度以及显著的节约电能等优点。
下面将结合附图所示的一个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描述。
附图1是该电灶的整体主视图。
附图2是该电灶的俯视图。
附图3是该电灶的左视图。
附图4是A-A剖面图。
附图5是电子调温控制器主视图。
附图6是电子调温控制器左视图。
附图7是电子调温控制器俯视图。
附图8是电子调温控制器电路图。
附图9是可编程序电子调温控制器的主视图。
附图10是可编程序电子调温控制器的左视图。
附图11是可编程序电子调温控制器的俯视图。
附图12是可编程序电子调温控制器的电路原理框图。
附图13、14是可编程序电子调温控制器的电路图。
如图1--4所示,电灶的支架(1)用25×25mm角钢焊制,其两侧、平台平(灶面)和斜面均用不锈钢板焊制或玻璃马赛克铺镶,电子调温控制器(4)和可编程序电子调温控制器(5)都镶嵌在支架的斜面上,电炉(2)、(3)分别为3000W和2000W的凹面电炉,通过炉底螺钉固定在支架上。它们分别与上述两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电炉周围用耐火泥密封以便热量集中。
电子调温控制器的外部构造如图5--7所示,图中(4.1)是支脚,(4.2)是调温控制钮,(4.3)是电压表,(4.4)是电源指示灯,(4.5)是220伏电源电缆,(4.6)、(4.7)分别是三相插头和插座,(4.8)是外壳,用1毫米左右的薄铁板制造,其左右两侧均开有散热孔网。外壳内的电路板电路如图8所示,电路选用BCR40A600--800伏双向硅,RL为3000瓦以下负载(电炉),V是电压表,D1是二极管半波整流,电阻R1和电解电容C1组成充电放电电路,形成脉冲经电阻R2,普通二极管D2和D3反向并联,控制双向硅低导电角,交流经定位器W和限流电阻R3及电解电容C2组成交流触发电路,经反向并联的普通二极管D2和D3控制双向硅中--高导电角。电路中各元件的规格参数等详见图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宝元;张宝明,未经张宝元;张宝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22449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