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阻排液装置的超重力场卧式旋转床无效
申请号: | 91226917.0 | 申请日: | 1991-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788U | 公开(公告)日: | 1992-04-29 |
发明(设计)人: | 李诗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诗英 |
主分类号: | B01D3/30 | 分类号: | B01D3/30;B01J10/00;B01J19/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阻排液 装置 超重 力场 卧式 旋转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化工反应装置,特别是一种带阻排液装置的超重力场卧式旋转床。
目前的超重力场卧式旋转床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液体由喷管1引入并由其上的周边小孔1a出,喷射出的液体介质经过环腔2后喷射到随转子4高速旋转的填料3的内环面,然后被高速旋转的转子4的离心力甩出转子外表面,最后汇集到外壳7下部的下凹排液口6排出,气体是由气体管5引入并通过转子4外壳的周边孔洞4a吹入环腔2中与液体逆流接触而后排出的。由于旋转床的转子必须把液体加速到很高的速度而后将液体甩抛到外壳内壁上的,因此,液体抛甩后的离心力是很大的,而且这个离心力使得液体具有一个圆周方向的高速旋转力,使液体形成一个绕外壳内壁旋转的涡流,由于涡流的作用使液体不能顺利地由排液口排出,有时须停车或降低转子的转速才能使液体排出,不仅影响生产,而且消耗动力。而排出液体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要破坏液体沿外壳内壁所形成的旋转涡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而提供一种可破坏旋转涡流的带有阻排液装置的超重力场卧式旋转床。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是通过下面的技术方案达到的,在外壳内壁设置有沿径向内凸的阻排液装置,阻排液装置设置在排液口上方的圆周位置上并向液体旋转涡流流向方向倾斜。为使飞溅到阻排液板背面的液体排出,在阻排液装置与外壳内壁连接的根部开有孔眼。当旋转的液体涡流沿壳体内腔圆周流动时,被和其流动方向相反倾斜的阻排液装置阻挡并打乱,因此可容易地流入阻排液装置圆周下方的下凹排液口,而后经排液口排出。
由上可见,本实用新型的显著效果是:
由于阻排液装置即阻排液板起到了拦挡和破坏液体旋流的作用,因而;可使高速旋转的涡流停滞减速并很容易地由排液口排出,解决了现有的卧式旋转床的排液问题,减少了因停车排液而造成的生产损失和启动能耗。具有结构简单而效果明显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是由下面的实施例及其附图实现的。
图1是现有超重力场卧式旋转床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图。
图3是图2的A-A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阻排液装置的另一种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阻排液装置的第三种结构图。
下面将结合附图2~5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进行详细地说明:
本实用新型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改进后实现的:它有一固定的外壳7,在外壳7中活动套装有转动的转子4,转子4内腔圆周内套固有环状的填料3,填料3内环为一环腔2,在环腔2中部探放有一开有周边喷液孔1a的喷管1,外壳7上连有一与外壳内腔相贯通的气体导入管5和导出管5a,在外壳7外圆周的最低点有一下凹的排液口6,转子4周向均布有孔洞4a,其特征在于:在排液口6上方的外壳7内壁沿径向内凸有阻排液装置8,阻排液装置8向沿外壳内壁旋转的液体旋流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阻排液装置8与外壳7内壁相连接的根部开有回液孔眼8a。参见图2和图3。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在于:
阻排液装置8是由在外壳7内壁沿周向内凸的挡液板及挡液板根部的回液孔眼8a构成,挡液板沿外壳7内周壁最低点处下凹的排液口6中心至其上周向的90度内布置,挡液板向排液口6方向倾斜并沿外壳7轴向延展。参见图2和图4。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还在于:
阻排液装置8是由两块沿外壳7内壁周向间隔布置的挡液板构成,其中上周向的挡液板沿外壳轴向封闭并在其轴向中段开有回液孔8a,与回液孔8a相对应的下周向的挡液板8b与回液孔8a形状及开孔大小相同或略大于回液孔8a的开孔尺寸。参见图2和图3。
阻排液装置8是由一块沿外壳7内壁轴向布置的直板或凹向排液口一侧的弧板构成,在直板或弧板的根部沿轴向方向均开有回液孔眼8a。参见图4和图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诗英,未经李诗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22691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