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钳式胸膜腔穿刺器无效
申请号: | 91230296.8 | 申请日: | 1991-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896U | 公开(公告)日: | 1992-06-24 |
发明(设计)人: | 冯安乾 | 申请(专利权)人: | 冯安乾 |
主分类号: | A61B17/34 | 分类号: | A61B17/34;A61M1/00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自贡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丁良菊 |
地址: | 643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胸膜 穿刺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是一种用于气胸、液气胸或脓胸等的穿刺、引流的一种钳式胸膜腔穿刺器。
过去常使用的直式胸膜腔穿刺器,由针心和套管组成,使用时需先将针心插入套管中,刺破胸膜,拔出针心后,插入引流管,然后再退出套管,进行引流,由于该种穿刺器只适于一种规格(直径3mm)的引流管,并只局限于气胸的医治,适用范围窄,且由于引流管小,易堵塞,常造成反复胸穿和插管,临床上已较少使用。目前通常使用的止血钳夹引流管,采取钳夹头部直接夹住引流管刺破胸膜,使引流管插入胸膜腔,然后退出钳夹的方式进行引流,但此种方法引起创口大(约15mm左右),对组织损伤大,出血较多,且易出现皮下气肿、胸膜感染等并发症,伤口亦难以愈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钳式胸膜腔穿刺器,该穿刺器能使穿刺、插管、引流一次完成,以达到操作简单、适用面广、创口小、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减少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穿刺器由钳夹和钳管组成,钳夹的颈部分别由两对称的凹形槽构成,两头部等厚,可平行合拢,钳管为一分为二的筒体,两半筒体结构相同,筒体上部为圆台状,下部为圆锥状,以便于穿刺,且钳夹的两颈部通过铆钉活动联接,钳管垂直于钳夹,其平端分别与钳夹头部联成一体,可随钳夹张开或闭合。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钳管可随钳夹张开或闭合,且使用时引流管直接置于钳管中,使穿刺、插管、引流一次完成,钳管尖端较锐利,对组织损伤小,可减轻病人痛苦,减少出血量及皮下气肿等并发症,钳管下部设计为圆锥状,可适合3~10mm的引流管,适用范围大,对气胸、液气胸或脓胸等的穿刺引流均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钳式胸膜腔穿刺器由钳柄1、钳颈2、铆钉3、钳管4等组成,采用普通中碳钢冲压而成,并镀铬。钳柄1与现有持针器形状相同,钳颈2设计为凹形槽,槽底长15mm,宽10mm,厚2·5mm,槽深2·5mm,槽壁为圆弧状,圆弧半径为40mm在凹槽的中心位置,开有直径为3mm的小孔,铆钉3穿过该小孔,使钳夹可绕其转动,钳管4总长75mm,管壁厚0·25mm,其上部长60mm,平端外径10mm,锥度1:21,下部锥筒底面直径7mm,锥度1:2·5。
以气胸穿刺引流为例,在穿刺点常规消毒并作局麻处理后,将闭式引流管尖端修剪2~3个小孔,放入钳管4两半筒体之间,操纵手柄1,钳夹头部绕铆钉3转动,使钳管4闭合,将引流管夹紧,使引流管尾端接水封瓶,用手术刀切开皮肤,分离肌肉至胸膜,用右手握住钳柄1,使钳管4的尖端垂直刺破胸膜,松开钳夹,使钳管4稍微张开至能插动引流管为止,用左手将引流管向胸膜腔内送至水封瓶内有水泡溢出,即退出钳管4,最后消毒并缝合伤口,固定引流管,清洁包扎。整个过程操作简单,能减轻病人痛苦,术后效果较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冯安乾,未经冯安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23029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效固液沉降分离浓缩装置
- 下一篇:自行车座位自动升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