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快好节柴(节煤)炉无效
申请号: | 91232559.3 | 申请日: | 1991-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10792U | 公开(公告)日: | 1992-07-22 |
发明(设计)人: | 张卫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卫民 |
主分类号: | F24B1/02 | 分类号: | F24B1/02 |
代理公司: | 广西壮族自治区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梁建平 |
地址: | 5457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快好节柴 节煤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节柴炉,特别是用混凝土组件拼装而成的节柴炉。
现有的节柴炉由外壳、炉胆、炉条、进风口、进柴口组成,有的还有二次进风道。其炉胆通常与外壳制成一体;少数制成两体者,在炉胆与外壳之间也充填隔热材料,以防护内热量散失,提高热的利用率;其二次进风道通常由炉底通到炉胆顶部,而且进入炉胆处的二次进风道的方向与炉胆内腔的直径方向平行。虽然这可以增加炉内空气的供应量,使木柴的更趋完全燃烧。但是,由于二次进风的空气未经预热,且进风直冲炉心,不能在炉内迴旋,因而炉内木柴的燃烧很难达到比较满意的程度,耗柴量大,热效率不高。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就是要克服上述的节柴炉的缺点,设计一种用混凝土组件拼装的体积小,重量轻,安装方便,具有强力二次进风道的多快好节柴炉。
本实用新型的节柴炉也有外壳、炉胆、炉条、一次进风口、二次进风口和进柴口,其特点在于:炉胆内腔上部为筒形、下部为倒锥形、锥顶处有孔,炉条设置在筒形与倒锥形的连接处,炉胆由垫块支承在一块带有中心孔的隔板上,炉胆底与隔板之间的空腔,和炉胆与外壳之间的空腔连通,二次进风道与炉胆与外壳间的空腔相通。垫块可与炉胆或隔板制成一体,也可单独制作。为了使二次进风在炉膛内形成旋转气流,二次进风道的轴线方向最好与炉胆内腔的直径方向相交成一定角度。为了进一步提高二次进风的强度,二次进风道可以沿炉胆的高度方向设置两排或三排。
由于本节柴炉合理设计了炉胆的结构及形状,特别是采用强力二次进风道后,冷空气经充分预热后才进入炉膛内,而且二次进风的预热空气在炉膛内形成旋转气流,炉膛内空气足,混合好,热气流流转时间长,燃烧完全,火焰白亮、猛烈,用350~400克木柴可在8~12分钟内烧开5公斤冷水,其升温效率达27%,总的热效率达60%以上。它还可用于烧蜂窝煤或块煤。而且具有省时,节柴,轻便,耐用,体积小,造价低,搬运,安装方便、易实现工厂化批量生产,一炉多用等优点。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设计的一种多快好节柴炉的纵剖面示意图,图2是沿A-A面的剖视图。
参照附图,本节柴炉由外壳1、炉胆2、垫块3、隔板4等组件构成。炉胆2的内腔上部21为筒形、下部22为倒锥形,其间有炉条23,锥顶处有孔24,炉胆2的筒形段中部还有二次进风道25。炉胆2与隔板4之间的下空腔26,和炉胆2与外壳1之间的边空腔27相通,隔板4中心有通孔41。炉胆2的筒形段还有进柴口28,它与外壳1的开口11相接。炉胆2上的二次进风道25的轴线方向与炉胆内腔的直径方向相交成一定的角度,可制成沿炉胆内腔圆周的切线方向。二次进风道25可沿炉胆2的高度方向(纵向)设置两排或三排,以提高二次进风量。隔板4可架设在用混凝土制成的底座5上,底座5的下部可设置气口51。也可用砖砌成底座。为了便于放置锅头,可用混凝土单独制成整体锅托6,架设在外壳1上,锅托6中有暗烟道61。也可将锅托与外壳1制成一体,锅托6上设置盖板7,以控制烟的排放。在外壳1的开口11处和底座5的气口51处可分别设置挡板,以控制进气量。
燃烧时,木柴从进柴口28放入,一次进风从隔板4的通孔41进入,经过炉胆2底部的孔24进入炉胆2的炉膛中。二次进风则从通孔41经下空腔26流到边空腔27,然后从二次进风道25进入炉膛中迴旋助燃。由于炉胆2的内腔下部为倒锥形,一次进风的空气经过通孔41后扩散充满整个炉膛,因而火焰均匀。燃烧后炉胆有一定的温度,热量向下空腔26和边空腔27辐射,使流经该空腔的二次进风获得充分预热,提高了二次进风的温度,有利于燃烧,而隔板4又可起到防止热量向下方散失的作用,因而本实用新型的节柴炉具有较高的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可制成钢板外壳或铝板外壳的结构形式,此时,在外壳上设置整体水箱或蒸柜,即可达到一炉多用,几项作业同时进行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适合于一般家庭使用,特别适合在林区的林农家庭推广使用,对保护森林、维护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卫民,未经张卫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23255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