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球轴承外圈沟道磨床圆弧修整器无效
申请号: | 91232825.8 | 申请日: | 1991-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06038U | 公开(公告)日: | 1992-06-03 |
发明(设计)人: | 孙刚;贾丽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机电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24B53/047 | 分类号: | B24B53/047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机械工业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周毓勤 |
地址: | 100027***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球轴承 外圈 沟道 磨床 圆弧 修整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圆弧修整器,它是切入式成形内磨型式磨床的关键部件,修整器对砂轮外径的圆弧修整,用于球轴承外圈沟道的磨削。
目前,国内外该类型机床圆弧修整器的传统结构如图一所示。其由金刚笔架2、轴承座3、140°回转油缸4、弹簧板5、微调螺钉6、金刚笔7和锁紧钉8组成。1为待修整的砂轮,砂轮直径为D,R为修整半径。其采用悬臂回转摆动修整结构,金刚笔架为悬臂支撑,并利用微调螺钉的调整,使弹簧板变形以达到微调的目的,从而完成定程磨削中被加工件沟道最终的尺寸精度。
传统修整器的弊端在于,悬臂支撑的金钢笔架本身就存在着刚性弱和修整让刀的问题。当砂轮直径D和修整半径R较大时,由于悬臂过长,反映出的问题更明显,会严重降低修整精度,修整后砂轮表面存在的粗糙沟纹,在磨削过程中就会完全复印在工件沟道表面上,使加工质量明显降低。传统修整器的修整半径R完全靠工作人员的操作技术来实现,特别在小批多规格的情况下,要调好修整半径R是费时和困难的。传统的修整器在定程磨削中,利用微调螺钉调整弹簧板的变形来保证被加工件的最终尺寸精度,由于杠杆比是放大的关系,微调螺钉稍调一点,金刚笔尖就前后移动较大的距离,想调到恰到好处是相当困难的,而且如果弹簧板予紧力不够,则金刚笔架修整系统处在弹性体状态,修整吃刀时会发生颤动,严重降低修整精度,如果弹簧予紧力过大,调整力也会加大,微量调整就更难掌握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新型的,操作简便、刚性强、精度高的球轴承外圈沟道磨床圆弧修整器。
图1、传统的圆弧修整器原理图
图2、本实用新型圆弧修整装置及对刀装置剖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微调和锁紧装置剖视图
本实用新型是如此实现的:
1.采用双支撑金刚笔架。如图2所示。金刚笔架⑧的上下分别有经予紧的高精度成对安装的接触球轴承支承。直线油缸通过活塞杆、钢带和滚轮⑦及支撑轴⑤带动双支撑金刚笔架⑧,绕上、下支撑中心作往复摆动,以完成对砂轮的圆弧修整,修整同时喷咀⑨可自动提供充足的冷却液。
2.增加顶尖顶持的初始对刀轴和金刚笔微调及锁紧装置。如图2和图3所示。初始对刀轴④的直径d=2R,它是用来作为调整修整半径R的标尺。它由下顶尖①和上顶尖⑥顶持着进行调整工作的。当需要调整修整半径R时,先松开锁紧钉②,旋转手轮使金刚笔③后退,让出空间,然后将对刀轴④先对准并问上压上顶尖,再对准下顶尖,使对刀轴稳妥地装在支撑轴⑤的回转中心上。初始对刀轴装好后,再旋转手轮向前、后移动金刚笔,调至笔尖刚刚触到对刀轴④的d直径上,允许用极薄的纸在笔尖与d直径之间试调,最后将锁紧钉②拧死。再试修砂轮,检查对刀半径R质量,当修整半径R调整好之后,可利用微调和锁紧装置,实现修整器金刚笔趋近砂轮的精确调整。微调和锁紧装置由微调手轮、微调顶杆、锁紧套杠杆、锁紧顶杆、锁紧螺母组成。中箱体、上箱体⑩与金刚笔架⑧是连为一体的,中箱体的微量移动就可实现金刚笔③趋近砂轮的精确调整。微调和锁紧装置的工作程序是如些进行的:由于托板通过T型槽固定在磨板上,粗调后托板是不动的,而支架又用螺栓固定在托板上,因此杠杆的下端与支架在接触点处抵死,当松开锁紧套及锁紧杆,旋转微调手轮时,通过杠杆的作用,使中箱体连同上箱体⑩和金刚笔⑧作趋近砂轮的微量调整。由于杠杆比较大,本装置采用的杠杆比为1:3,即当旋转微调手轮,微调顶杆移动较大的距离,而金刚笔的位移量较小,因此可实现精细的调整。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在于:
采用双支撑金刚笔架取代传统的单支撑悬臂结构的金刚笔架后,由于金刚笔架⑧的上、下分别有经予紧的高精度成对安装的接触球轴承支撑,从而确保修整刚性足,不让刀,修整精度高。
双支撑金刚笔架结构使金刚笔尖与砂轮中心等高的调整简化,可避开由于传统结构层次多,累积误差大而造成难调整的困难。
本实用新型与传统修整器相比,增设了顶尖顶持的初始对刀轴④,使圆弧修整半径R的调整有了依据,可做到既准、又快、又可靠。本实用新型又配备了微调和锁紧装置,其可使修整器趋近砂轮的微调准确,锁紧可靠,重复定位精度高,可满足机床进给及补偿对该项微调的高精度要求,在定程磨削中可大幅度提高被加工件沟道最终的尺寸精度,实践证明,使用效果良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机电研究院,未经北京市机电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23282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