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拉伸聚丙烯薄膜无效
申请号: | 92101389.2 | 申请日: | 1988-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771C | 公开(公告)日: | 1994-06-01 |
发明(设计)人: | 木冈护;山田雅也;石山正信;中野政男;丰田昭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井石油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9C55/02 | 分类号: | B29C55/02;//B29K23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齐曾度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拉伸 聚丙烯 薄膜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优异透明性能的拉伸聚丙烯薄膜,其透明性和刚性几乎不变差,该薄膜是通过至少单向拉伸含有特定量的3-甲基丁烯-1聚合物的聚丙烯而得到的。
人们已经知道,许多丙烯聚合物和丙烯/α-烯烃共聚物具有很高的定向性指数,以及许多它们的生产方法。
人们还知道,能在很高的催化剂效率下生产丙烯聚合物和丙烯/α-烯烃共聚物。
为了改善丙烯聚合物和丙烯/α-烯烃共聚物的透明性能或透明性,人们已经作出了许多尝试。例如,日本专利公开号80329/1983公开了一种将苯甲酸钠(作为成核剂)分散在聚丙烯中以改善其透明性的特殊方法。日本专利公开号12460/1980公开了一种方法,将1,3,2,4-二(甲基亚苄基)山梨醇掺在结晶聚丙烯中,增加其透明性。
日本专利公开号32430/1970(相应的英国专利1104665)公开了含丙烯共聚物的固体聚合物模塑组合物的生产方法,所述的组合物至少含有55%(重量)的丙烯链节,第二组分的链节是含有4至18个碳原子的直链1-烯烃,其含有量至多为35%(重量),并完全分散在组合物第三组分的聚合物单元中,它是α-烯烃的均聚物,晶体熔点在180℃以上,后者含量至多为10%(重量)。该方法包括将丙烯、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与立体有译催化剂接触,该催化剂是用有机金属化合物或金属氢化物活化的第四至第六族的过渡金属化合物组成。该专利文献指出,生成组合物的透明性得以改善,并超过聚丙烯树脂,同时又指出3-甲基戊烯-1,4,4-二甲基戊烯-1,乙烯基环己烷、3-甲基丁烯-1特别适合用作第三组分。
美国专利号4551501公开了具有优异透明性和刚性的结晶丙烯聚合物的组合物,该组合物包括结晶聚丙烯和至少6个碳原子的乙烯基环烷烃的聚合物的混合物,含有0.05重量ppm至10000重量ppm的乙烯基环烷烃单元。在该专利的比较例4至6中,在三氯化钛催化剂和二乙基铝的存在下,将让少量3-甲基丁烯-1均聚,然后,让大量丙烯均聚,生成含有0.3至2克的聚(3-甲基-1-丁烯)(对每克三氯化钛)的丙烯共聚物;随后将共聚物与丙烯均聚物混合,制备含2至200重量ppm聚(3-甲基-1-丁烯)的组合物。从该专利的表3可以看出,生产的组合物总的光透射率是极好的,但是,对于在该专利实施例7中用类似的方法制备的组合物,含7ppm聚(乙烯基环己烷)来说,雾度值、光散射指数(LSI)和光泽较差。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优异透明性能的改进的拉伸聚丙烯薄膜。
根据本发明,其目的是通过生产聚丙烯的方法来实现的,该方法包括由下列组分形成的催化剂体系的存在下预聚3-甲基-1-丁烯:
〔A〕含镁、钛、卤素和多羧酸酯作为主成分的固体钛催化剂组分;
〔B〕有机铝化合物,和
〔C〕由通式为RnSi(OR1)4-n表示的有机硅化合物,其中R和R1代表烃基,0<n<4;
预聚3-甲基-1-丁烯的量对每克固体钛催化剂为0.1至100克,然后,在预聚过程中使用的催化剂的存在下,聚合丙烯或将丙烯和α-烯烃共聚至单体或聚合单体的量为预聚的3-甲基丁烯-1的量的1000至100000倍。
从现有技术的角度出发,能用上述方法生产具有优异透明性能的成膜聚丙烯,这是出乎意料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至少单向拉伸含1至1000重量ppm的3-甲基-丁烯-1的聚合物所得到的拉伸聚丙烯薄膜来实现。
本发明将详细叙述如下。
本发明包括生产聚丙烯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由下列组分形成的催化剂体系的存在下预聚3-甲基丁烯-1,
〔A〕含镁、钛、卤素和多羧酸酯作为主成分的固体钛催化剂体系;
〔B〕有机铝化合物,和
〔C〕由通式RnSi(OR1)4-n表示的有机硅化合物,其中R和R1代表烃基,0<n<4;
预聚的3-甲基丁烯-1的量对每克固体钛催化剂为0.1至100克,然后,在预聚过程中使用的催化剂的存在下聚合丙烯或将丙烯和α-烯烃共聚至单体或预聚的单体的量为预聚的3-甲基丁烯-1的量的1000至100000倍。
用于本发明的催化剂体系的钛催化剂组分〔A〕含有作为主成分的镁、钛、卤素和多羧酸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井石油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三井石油化学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10138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