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驻极体电容传声器无效
申请号: | 92103442.3 | 申请日: | 1992-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846C | 公开(公告)日: | 1994-11-30 |
发明(设计)人: | 矶上周三;安田护;西川孝二;井土俊朗;小野和夫;小田清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星电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R19/01 | 分类号: | H04R19/01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姜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驻极体 电容 传声器 | ||
本发明涉及采用驻极体材料的电容传声器。
图1所示是原有的前驻极体电容传声器。在铝制圆筒形壳体11的正面是与壳体成一整体构成的前面板11a,在前面板11a上开出传声孔12,在前面板11a的前面张贴着滤布13。金属制的振动膜环14与前面板11a内侧周边部分导通相接,在该振动膜环14的与前面板11a相反的面上张贴着驻极体振动膜15。驻极体振动膜15是在高分子膜〔例如厚12.5μm的较厚FEP(氟化乙丙烯)膜〕的一面上蒸镀金属而成,该高分子膜被极化,并使该蒸镀膜与振动膜环14相接触地安装好。
振动膜15通过环形衬垫16与背极17相对邻接,背极17被固定在圆筒形的背极固定架18的前面。在背极固定架18内部形成的背室19中装有变换阻抗用的IC元件21,该IC元件21的输入端子22与背极17连接,输出端子23及公用端子(图中未示出)由壳体11的背面伸出,且与印刷形成在用来封闭壳体11背面的布线底板24的里面的布线用印刷电路相连接。壳体11的后端边缘向布线底板24的背面弯折,壳体内部的各部件被紧压在前面板11a上,全部都被固定住。
图2所示是原有的后驻极体电容传声器。图1所示的薄片驻极体式传声器中振动膜本身就是驻极体,与其相对应的后驻极体式,是将驻极体高分子膜26紧贴在背极17的上表面。即将作为驻极体材料的高分子膜(例如FEP膜)熔敷或粘结在背极17的上表面,并使其极化而成为驻极体。其它结构与图1相同。
图1及图2所示的原有的驻极体电容传声器必须有背极17,部件数量多,难以进行自动化组装,降低价格也受到限制。因为是用驻极体膜作振动膜,将膜减薄有一定限度,因此不可能提高灵敏度。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部件数量少、适合于自动化组装、且灵敏度高的驻极体电容传声器。
根据本发明,是将驻极体高分子膜敷着在壳体的前面板的内表面上,导电性振动膜与该高分子膜相向配置,且两者之间有一狭窄的间隙,该导电性振动膜的周边部分被固定在导电性固定架上,彼此导通。壳体背面设有布线底板将背面封住,配置在壳体内变换阻抗用的IC元件连接在布线底板上,同时与固定架相连接。
下面对附图作一简要说明。
图1是原有的前驻极体式传声器截面图;
图2是原有的后驻极体式传声器截面图;
图3是本发明的传声器实施例截面图;
图4A是图3中的壳体11的制作工序说明图;
图4B是图3中的壳体11的制作工序说明图;
图4C是图3中的壳体11的制作工序说明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传声器截面图;
图6是表示图5所示传声器的灵敏度与频率的特性曲线;
图7是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的传声器截面图;
图8A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传声器截面图;
图8B是图7中的壳体11的分解透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传声器截面图;
图10A是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的传声器截面图;
图10B是图10A中的布线底板上表面印刷电路图;
图10C是图10A中的布线底板下表面印刷电路图;
图11是图10A的变形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12是图10A的另一个变形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13A是图10A的又一个变形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13B是图13A中的壳体11的透视图;
图14A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传声器截面图;
图14B是图14A中的表示开出传声孔狭缝64周围的前面板11a的正面局部示意图;
图15是表示狭缝64的另一种结构的壳体截面图;
图16是表示狭缝64的又一种结构的壳体截面图;
图17是表示狭缝64的再一种结构的壳体截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星电株式会社,未经星电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10344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