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秧苗全自动移栽机无效
申请号: | 92103876.3 | 申请日: | 1992-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847A | 公开(公告)日: | 1993-12-01 |
发明(设计)人: | 孙廷琮;黄国彦;吴文福;纪春千;张守勤;周云山;马成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C11/02 | 分类号: | A01C11/02 |
代理公司: | 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长春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世林,赵军 |
地址: | 130025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秧苗 全自动 移栽 | ||
本发明涉及田间和温室用的秧苗全自动移栽机。
现有的秧苗移栽机均采用机械式,结构复杂,不易实现自动化移栽,因此工作效率不高,其移栽的秧苗是采用普通方法培育的,因此对提高产量不明显。本发明提供的全自动移栽机方案可以有效的提高秧苗移栽的工作效率,并提高秧苗的成活率,特别是采用先进的空气整根营养钵育苗秧盘技术可以明显的提高增产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结合附图叙述如下:
用于田间和温室内的秧苗全自动移栽机,其特殊之处是它由秧盘2,移栽机构,投苗单体和风机24高压水打洞机构以及土壤工作部件组成,带苗秧的秧盘2置于沿移行平台23移动的移行框架34上,移行框架34靠直线轴承沿光杠32、33可前后左右移动,移行框架34的移动是靠电机24通过丝杠22,22′驱动的,由投苗管8和真空室腔7构成的多个投苗单体安装在移行平台23的下方,并对准每个秧盘的投苗口10,高压水打洞机构装在投苗单体出口处,其角度可调,土壤工作部件均装在机架的下部,由前至后依次安装推土铲28,压土轮29,开沟器31,复土镇压轮30,支地轮27装于机架两侧,其上装有转轴光电脉冲发生器。
以上所说的秧盘2可以由多个钵腔组成,钵腔上下面皆为开口,其上小下大,育秧时秧盘2下部为带网眼的底托3,移栽时将底托撤掉。
以上所说的投苗单体主要是由投苗管8,真空室腔7,投苗活门4以及投苗监控传感器5组成,投苗管8上端开口处为投苗口10,下端与真空室腔7相通,投苗活门4置
苗管8下部的出口处,传感器5装在透苗管8的内壁上,真空室腔7通过风管6与风机26相通,并在风管6内安装风门21,他与投苗活门4连动。
上述的投苗活门4可采用两扇,其上装有使两扇投苗活门联动的连杆11和复位弹簧。投苗活门4上连接有控制其绕轴12转动的牵引电磁铁13。
上述的投苗活门还可采用气垫式投苗活门4′,即在真空室7下部倾斜安装可产生高速气流的喷咀14,由高速气流形成的气垫封住投苗管与下端。
该移栽机的投苗单体还可由投苗管8,风箱,电磁铁13和投苗软门16构成,风箱装在投苗管8的侧壁上,投苗管8的侧壁上开有与风箱内腔相通的吸气口17,风箱内腔由薄铝圆盘19,柔性套20、21′和投苗管8的外侧壁构成,薄铝圆盘19外表面装有插入电磁铁13孔内的拉杆18,投苗管8的下端为软门16或由电磁铁13控制的投苗活门4″。
该移栽机的真空室腔7可放在秧盘移行平台23的上方并与风机26出风口相通。
以上所说的高压水打洞机构是由喷咀36,电磁阀37,气襄式蓄能器39、高压水泵10组成,电磁阀37装在喷咀36上,喷咀36通过高压水软管38与高压水泵40连通,气襄式蓄能器39装在高压水软管38中,高压水泵40由拖拉机动力输出轴驱动,其进水管41接至水箱。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说明上述方案的工作过程及实施例。
图1为一种具有200个钵腔的空气整根育苗秧盘的立体图。图中1为秧苗,2为秧盘,3为带网眼的底托,该秧盘由多个钵腔组成,如160个、200个或512个等等。为适应一般植物根系形状,秧盘的钵腔采用上部小下部大的正圆锥台体或正四方形锥台体以及相应的形状,钵腔的上下面皆为开口,育苗时腔内填入营养土或压缩草灰饼。该秧盘可由增强聚本乙烯、聚丙烯或高压聚乙烯等材料吸塑成形或注塑成形,育苗时将整个育苗秧盘坐于孔眼面积为整个面积的50%以上的筛面或筛网上。
因此种育苗秧盘育苗时,由于植物本身的特性根须很快向钵体腔的底部,向有空气的地方伸延,当根须从钵腔底部的筛孔露出来时,由于接触干燥空气而使该根须停止生长,从而促进了次生根的发育。这种现象被称为“空气整根”。空气整根使秧苗根须不往长度方向生长,而变粗变壮,并促进了次生根的生长,使根须增多这种秧苗移栽后,根系会很快发育,使作物茁壮生长。而传统的营养钵育苗,由于钵腔有底,秧苗的根须遇底而折回,使根须遇回盘绕,既细又长。移栽后,将减缓作物的生长。
带网眼的底托5是为在育苗时防止营养土托落,同时保证钵腔下部为开式。
钵腔采用上小下大,且底面为开式结构,除上述作用外,还由于秧苗连同其营养土块极易由钵腔底部取出,使之方便实现机械化自动移栽作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工业大学,未经吉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1038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利用已有的供暖系统增加供冷功能的改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煤粉燃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