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子哮喘治疗仪无效
申请号: | 92104041.5 | 申请日: | 1992-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046A | 公开(公告)日: | 1993-01-20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志诚 |
主分类号: | A61N1/36 | 分类号: | A61N1/36;A61H39/00 |
代理公司: | 西北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第五思军 |
地址: | 710069 陕西省西安市***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哮喘 治疗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医疗仪器,特别是一种电子哮喘治疗仪。
人们一般认为哮喘病(包括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属疑难病症和多发病症。据统计患有不同程度哮喘的病人约占我国人口总数的8%左右。尤其在某些矿区患病率更高。国内外医学界尚无一种满意的治疗哮喘的方法。目前国内常用的平喘药物副作用明显,且以缓解症状为主,已有技术中的几种治疗哮喘的电子医疗仪器(如电子平喘器,中国专利86204379。4)疗效均不佳,且操作复杂,因而很少被患者及医疗部门所采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疗效好、无副作用,操作简便的电子哮喘治疗仪器。
本发明运用现代电子技术和我国传统的中医理论相结合,提供一种低频脉冲电路,使产生的脉冲通过两个电极分别作用于患者的天突穴和第三颈椎脊突至第七颈椎脊突之间,使哮喘病患者的急性发作立即得到缓解,对于一般慢性哮喘病患者,经过数个疗程的治疗,其治愈率可达到80%,有效率可达到93%。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描述。
附图1是电子哮喘治疗仪的外观示意图。
其中〔1〕为电位器,〔2〕为主机盒,〔3〕为插孔,〔4〕为插头,〔5〕为球状电极,〔6〕为电极固定支架,〔7〕为板状电极。
附图2是电子哮喘治疗仪的电路原理图。
其中Ec为叠层直流电源,K为电源开关,IC为集成块,BG为硅三极管,B为脉冲变压器,W为电位器,R1、R2和R3均为电阻,C1和C2均为电容器,Z为插孔,LED为发光二极管。
本发明由主机盒〔2〕和治疗臂组成。
主机盒〔2〕内装由电子元件组成的脉冲电路和一块6伏或9伏叠层直流电源(Ec)。脉冲电路分为振荡和放大两部分。振荡电路由一个集成块(IC)和若干只电阻(R1、R2、R3)和电容器(C1、C2)组成,其作用是产生稳定的双向低频脉冲信号;脉冲放大电路由硅三极管(BG)和脉冲变压器(B)组成,其作用是放大脉冲信号,并有升高脉冲幅度的功能。该脉冲变压器(B)在芯柱材料和绕法上与一般的变压器不同,以经过特殊处理的铁氧体为芯柱,初级绕组匝数与次级绕组匝数之比为1∶5-1∶15。本脉冲电路空载输出电压为0-400Vpp可调,治疗频率为300-700Hz。
治疗臂由一根长约1米多的双芯导线和两个互相绝缘的电极组成。导线的一端用一只双芯插头〔4〕插入主机盒〔2〕的插孔〔3〕内,导线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金属材料或导电橡胶做成的球状电极〔5〕和板状电极〔7〕,这两个电极之间用质硬且略具弹性的材料固定(如附图1所示)。
使用时,将球状电极〔5〕对准患者的天突穴。将板状电极〔7〕置于患者第三颈椎脊突至第七颈椎脊突之间,要求两个电极均与皮肤紧密接触。打开电源开关(K),电路即接通,发光二极管(LED)就亮,否则就不亮。接通电源后,应缓慢调节主机盒〔2〕上的电位器〔1〕,使输出脉冲逐渐增大,直到使患者感到有舒适的波动感。每次治疗时间10-15分钟,每天治疗两次,每七天做为一个疗程。所需的具体时间和疗程数因患者的症状和年龄的不同而异。每次使用完毕。判断电源开关(K),取下两个电极即可。
由上述可知,该电子哮喘治疗仪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携带方便等特点。经临床试用证明,该电子哮喘治疗仪能使哮喘病患者的急性发作立即得到缓解,对于一般慢性哮喘病患者,经数个疗程的治疗,80%的患者可达到根除哮喘病,有效率在93%以上。在试用中未发现任何副作用。因此可以说本发明具有疗效好、无副作用、治疗过程中无不舒适之感觉等特点,为广大哮喘病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本发明克服了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治疗效果好,无副作用的电子哮喘治疗仪。由于这种电子哮喘治疗仪还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等特点。故可在一般的医疗仪器生产单位和无线电器件厂实施规模生产。本发明能够广泛地被哮喘病患者所采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志诚,未经刘志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10404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