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杀虫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92104615.4 申请日: 1992-06-10
公开(公告)号: CN1049797C 公开(公告)日: 2000-03-01
发明(设计)人: 志村佳伸;浅野保;下野圣一;今北武;桐谷幸生;榎本祐司;松木俊男 申请(专利权)人: 三井东压化学株式会社
主分类号: A01N53/00 分类号: A01N53/00;A01N25/28
代理公司: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张恒康
地址: 日本*** 国省代码: 暂无信息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杀虫剂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发明的内容是关于由三聚氰胺—甲醛或其衍生物作成囊膜,在阴离子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包覆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而提供微胶囊杀虫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对于拟除虫菊酯杀虫剂配成制剂,一般有将此类杀虫剂溶于配以表面活性剂的有机溶剂中而成乳剂,或油剂,而固体制剂则有无机物微粉、将此类杀虫剂吸附于硅藻土的可湿性粉剂、粉剂或粒剂等剂型。但是这些原有制剂存在各种问题,如乳剂由于有机溶剂而引起环境污染、而可湿性粉剂有粉尘问题等。当要求这些剂型有较长的残效时,就会比一般撒布量用更高的浓度施药,恐产生对环境造成污染。或对安全造成威胁等方面的问题,所以迫切要求残效高的剂型。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以高鱼毒性品种居多,因此用于水稻田就受到限制,这样,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在水稻田使用时,就更强烈要求有对水生动物安全性好的剂型。

对于这样的形势,就特别希望有代替乳剂、可湿性粉剂的取代剂型,目前微胶囊化制剂因安全性好,其研究开发正在不断进行中。

但是原有包裹了杀虫活性成分的微胶囊剂。以利用界面聚合反应为主,它们在配制方法或在杀虫效果的稳定性方面是不完善的。

复合凝聚技术在微胶囊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所用的原材料成本较高或贮存稳定性较差,现正在寻求既克服这些问题,杀虫活性又稳定的优良剂型。

正在开发中的以三聚氰胺—甲醛为囊膜的微胶囊主要用于压敏记录纸(特开昭61-11138),关于该技术,主要记载了内含色素的微胶囊,为了防止微胶囊内容物在无压状态下显色、芯料对微胶囊囊膜的重量比应在2∶1-20∶1的范围内,且微胶囊粒子应控制在5μm以下。

关于包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活性成分的微胶囊剂,已知有用聚胺酯类高分子为包覆材料的胶囊剂(特公昭55-38325公报)、有用聚酰胺、聚酰胺—聚脲、聚胺酯或聚脲等表面聚合反应而得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微胶囊剂(特开昭61-115006)、此外还有用由明胶—阿拉伯树胶复合凝聚法所得的拟除虫菊类酯杀虫剂的微胶囊剂(特开昭64-66104)以及用聚胺酯类的高分子所包覆的微胶囊(特开平2-196703)等。

对利用表面聚合法而微胶囊化的方法(特开昭61-115006)来说,作为聚合反应的单体,必须溶解于芯料中,而单体与原药不相溶时,微胶囊化极为困难,杀虫效果也就不能充分发挥。

而用天然多糖类作复合凝聚法的微胶囊化方法(特开昭64-66104),可在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但由于天然多糖类供应不能保证,成本也就可能有较大的波动,此外还有腐烂、凝聚等倾向,故难以长期保存,随之而来的有杀虫效果不够令人满意等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是以三聚氰胺—甲醛类为囊膜时,芯料对微胶囊囊膜的重量比或微胶囊粒子的大小在某些范围内也会使杀虫效果不够令人满意。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类似除虫菊酯的水悬浮型微胶囊化组合物,该组合物有长时期稳定的杀虫效果,并减轻了对水生动物的毒性。

本发明的目的是将液态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或将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溶于高沸点溶剂或以互溶的疏水性溶液为芯料,在以三聚氰胺—甲醛、羟甲基三聚氰胺单体、或其低分子量聚合物、烷基化羟甲基三聚氰胺单体或其低分子量聚合物及它们组成的一组中选出的一种以上物质进行缩聚而得薄膜,以此薄膜作为水悬浮型微胶囊的囊膜,从而完成了杀虫剂组合成。

这种组合物的特别是芯料与微胶囊囊膜之重量比或微胶囊粒子大小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节,则发现与原有剂型相比,虽经极长时期仍有稳定的杀虫效果。

并且,这种组合物与过去的拟除虫菊酯乳剂或其它市售杀虫乳剂相比,对水生动物的毒性也显著减轻。

本发明的水悬浮剂微胶囊杀虫剂组合物用下述方法制得:将三聚氰胺-甲醛、羟甲基三聚氰胺单体或其低分子量聚合物、烷基化羟甲基三聚氰胺单体或其低分子量聚合物以及从它们组成的一组中选出的一种以上物质,溶于含有阴离子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水中,在此溶液中加入液态拟除虫菊酯或加入由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溶于高沸点溶剂而成的疏水溶液,经乳化分散后加热,则在乳化颗粒周围,此三聚氰胺系单体和/或低分子量聚合物缩聚而形成囊膜。

在本发明中使用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举例如下,但并不限于这些例子。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井东压化学株式会社,未经三井东压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10461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