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冷冻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2111159.2 | 申请日: | 1992-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671C | 公开(公告)日: | 2001-07-18 |
发明(设计)人: | 石田佳久;相良寿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5D17/00 | 分类号: | F25D17/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松龄 |
地址: | 日本大阪***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冻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降过热器回路的冷冻装置,所述降过热器回路用于将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经过冷却之后再送回压缩机,以冷却压缩机。
以往,作为超级市场的食品冷冻、冷藏设备而装设的低温陈列柜,构成其冷冻装置的制冷剂回路中使用的是R-12等比热比低的制冷剂。使用该种制冷剂的冷冻装置,由于制冷剂的排出温度较低,所以不存在压缩机温度上升的问题。但是鉴于近年来涉及臭氧层遭受破坏这一保护地球环境的问题,该种特定的制冷剂(R-12等) 就不能再使用了。
为此,近年来作为一种替代制冷剂,R-22等对臭氧层破坏性低的制冷剂便被采用了。然而,R-22与R-12相比,其比热比大,存在着由于制冷剂的排出温度上升而使压缩机的温度异常升高并损伤驱动马达线包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往作为降低压缩机温度的措施有,液体注入方式和降过热方式。
所谓液体注入方式,就是将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加以冷凝液化,再把冷凝液化的制冷剂的一部分透过毛细管送回压缩机的低压侧,通过在压缩机内部的蒸发来冷却压缩机。该种方式适用于靠冷却器得到较低的温度(例如-40℃等)时,但存在毛细管的选择困难和压缩机的结构复杂等缺点。
另外,所谓降过热方式,即如实公昭45-9500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用降过热器回路(上述公报称为“辅助冷凝器”)把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在外部加以冷却,再把该降了温的制冷剂送回到压缩机的旋转轴部分,使它通过压缩机的内部并冷却压缩机,之后,从压缩机的排出侧排出并供给后段的冷却器。采用此种方式,既能使压缩机的结构变得简单,又能使制冷剂回路的设计容易,由于有这些优点,所以多被应用于冷却器不需要低的温度(例如-10℃等)的冷冻装置。
但是,上述降过热方式存在当降过热器回路中液化制冷剂增多时,送回压缩机旋转轴部分的液化制冷剂会把压缩机内部的润滑油冲洗掉的问题。例如,为了提高降过热回路的冷却能力而把降过热器回路浸在用于贮存冷冻装置的除霜水并使之蒸发的蒸发器中加以冷却,在满水的状态下流动在降过热器回路中的气体制冷剂会加速凝缩,这样返回压缩机中的液态制冷剂便会增多并出现如前所述的冲洗掉润滑油的问题,而使压缩机内部可动部分的磨损加剧。此外,上述蒸发器对降过热器回路的冷却作用是随着其贮水量的变化而改变的,所以,为了使制冷剂能保持气体状态而事先选择降过热器回路的长度是十分困难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先有技术的课题,提供一种在利用降过热器回路来冷却压缩机的同时又能防止压缩机磨损加剧的冷冻装置。
本发明的一种冷冻装置,该冷冻装置具有:备有制冷剂的排出侧和吸入侧的压缩机;与该压缩机的上述排出侧相接的蒸发器用蒸发管;与该蒸发管的出口侧相接并插入冷凝器内而通过其的冷凝管,连接在该冷凝管的出口侧与上述压缩机吸入侧之间的冷却器;在上述压缩机上形成的降过热器管用制冷剂出口和降过热器管用制冷剂回流口,以及连接在该降过热器管用制冷剂出口及降过热器管用制冷剂回流口之间的降过热器管构成的降过热器回路;其特征在于,上述降过热器管设置成插入上述冷凝器内并通过其,由上述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从上述降过热器管用制冷剂出口供给上述降过热器回路;从该降过热器回路返回上述降过热器管用制冷剂回流口而通过压缩机内部后的制冷剂从上述排出侧排给上述蒸发管。
从压缩机16的降过热器管出口30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流入到降过热器回路26的降过热器管25,由于降过热器管25被冷凝器28冷却,所以在流经降过热器管25的过程中,气体制冷剂的温度下降,但是几乎都是以气态返回压缩机16的。该温度下降了的气体制冷剂在通过压缩机16的内部的过程中将压缩机16冷却,然后经排出侧32排出并被送往蒸发管17,再在该蒸发管17及冷凝管18中冷凝液化,在冷却器11中蒸发。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加以说明。
图1是本发明冷冻装置R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作为实施例的低温陈列柜的斜视图;
图3是图2中低温陈列柜的纵向断面图;
图4是机械室的平面图;
图5是机械室部分的低温陈列柜的背面图;
图6是机械室部分的低温陈列柜的纵向断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洋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11115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