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锚装置及其形成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2112780.4 | 申请日: | 1992-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856C | 公开(公告)日: | 1999-01-27 |
发明(设计)人: | A·D·巴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凯勒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80 | 分类号: | E02D5/8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长安 |
地址: | 英国英格***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及其 形成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锚装置。
在the Draft of Development DD 81:1982中描述了地锚装置的用途和构造,该Draft由英国标准研究所(BritishStandarrds Institution)出版,其中了也包含建议的术语。
一般的地锚装置包括地基中的孔,该孔中填有浆料(孔内浆料),在孔中插有钢筋束,该钢筋束的远离孔口的一端粘结在一个管壳中,该管壳包括填有树脂或水泥浆料的波纹管。该管壳粘结在孔内浆料中。钢筋束的自由段基本不与孔内浆料粘结,该自由段上涂有油脂并包有外套,该外套伸入管壳中,因此位于管壳内的钢筋束粘结段长度小于管壳的长度。钢筋束在其自由端处插入锚头中,相对于该锚头对钢筋束施加应力,将钢筋束锁定在该锚头上。
上述地锚装置仅有一根钢筋束,设有多根钢筋束的地锚装置也已公知。这种多根钢筋束粘结在一个长条形管壳中,在管壳中钢筋束端部呈错开布置,从而可沿管壳长度方向分布荷载。
虽然上述装置比具有单根钢筋束的地锚装置传递更大的拉力,但由于这些钢筋束必须在工厂条件下涂油脂、包外套及粘结在管壳中,然后才能将该锚固件运到施工现场插入并锚固于孔中,因此限制了该锚装置的使用。由于须将管壳从制造工厂运送到施工现场。因此该装置中所用的管壳的长度就受到限制。
一项较早的发明获得了专利,其中提供了一种地锚装置,该装置包括地基中开设的孔,孔中填有浆料和多根插入孔中的锚固件,该锚固件沿孔长度方向延伸,每个锚固件包插钢筋束,该钢筋束有粘结于管壳内的粘结段,该管壳内填有浆料,管壳内的浆料与孔内浆料是隔开的,上述钢筋束还有自由段,该自由段与孔内浆料之间几乎不粘结。每个锚固件设有与其它锚固件的管壳相隔开的管壳,各锚固件的管壳沿孔长度方向相互错开并锚固于孔内浆料内。
上述地锚装置比前述已有技术有许多优点。
第一,由于孔内有多根各自独立的锚固件,如果其中一根锚固件失效,仅仅使承载力减少一定数值,其它的锚固件仍然承受着满载。可是,如果多根钢筋束锚固于同一管壳内,则只要有任何一根钢筋束脱离粘结,就会导致整个地锚失效。
第二,由于每个锚固件管壳较短,例如为1~3米,管壳及钢筋束自由端容易运到施工现场,这样就容易地将锚固件送到施工现场。
GB2223518A号专利说明书对上述较早发明的其它优点和特征作了描述。
锚固钢筋束施加在管壳上的力作用在一个方向上以将周围的浆料向外爆开,该向外的破裂力受到周围孔内浆料和孔壁的抵抗,如果仅仅设置一个锚固管壳,并且孔壁土质软弱或易压缩,则该破裂力常常会引起麻烦。
如果设置多个管壳,除了最深的管壳外,其它每一管壳位于一个或多个邻接的钢筋束附近,例如,如果设置4个管壳,则上面的三个管壳依次位于周围的一个、二个或三个相互平行的钢筋束附近。
因为上述钢筋束涂有油脂以便于移动,即不粘结于孔内浆料,故这些钢筋束便构成了抵抗破裂力的薄弱区。如果按一般方式将钢筋束分别包一层或多层合成聚合物材料,该材料至少包住钢筋束的最靠近管壳的部分,则上述薄弱区强度会进一步降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和改善上述缺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锚装置,它包括地基中的孔,孔内填有浆料(孔内浆料),在孔中插有多根锚固件,该锚固件沿孔长度方向延伸,每根锚固件包括有钢筋束,该钢筋束有粘结于管壳内的粘结段,该管壳内装有与孔内浆料分隔开的浆料,钢筋束还有几乎不与孔内浆料粘结的自由段,其中,每个锚固件具有与其它锚固件的管壳相隔开的管壳,各锚固件的管壳沿孔长度方向错开布置并锚固于孔内浆料中,在孔内至少一根钢筋束、至少在其靠近并在其它锚固件的管壳的侧向位置的部分单独地外包有抗压管。
最好将更多或全部的钢筋束按上述方式外包抗压管。
上述抗压管一般沿纵向延伸的长度仅等于相邻管壳的长度,抗压管由铁合金等材料做较为合适。
与前述的方案相同,为提高管壳内钢筋束的粘结性能,在管壳内的钢筋束最好是变形的。例如,如果钢筋束为钢铰线,则可将外层钢丝拧开,将线箍放在主钢丝上,然后再将外层钢丝重新拧上。
上述管壳一般包括一个或多个含有浆料的波纹管。
地锚装置最好包括设在孔口端的锚头,每根钢筋束插入锚头中各自的孔中并分别被施加应力和相对锚头锁定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凯勒有限公司,未经凯勒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1127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硅橡胶常压裂解制造有机硅环体
- 下一篇:乙烯高温聚合催化剂的活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