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纺纱机无效
申请号: | 92114321.4 | 申请日: | 1992-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140A | 公开(公告)日: | 1994-05-25 |
发明(设计)人: | 赫尔穆特·马科威策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麦吉纺织机械学院 |
主分类号: | D01H1/02 | 分类号: | D01H1/02;D01H4/00;D01H7/24;D01H7/9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礼华 |
地址: | 列支敦士***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纺纱机 | ||
该纺纱机用于短纤维纱线的生产,使其产量增加,质量提高,成本降低,并附带地缩短了现有技术的纺纱流程。
见图1、2中所示出的单边纺纱机,其中条子从条筒取出后喂入。无上梁(low-built)结构(2)具有通常的宽度(3)。纺纱机在长度方向上具有驱动头(4)与机尾(5)。该机带有多达500个纱纺工位(6、7、8、9、10等等。),它们如图4(11)所示其每个区段为75mm。在图1(6)处十个工位构成一个区间,这样就给出了每台机器数个纺纱工位分段形式。
并条机(1)中的纱条按现有技术进入图2(12)所示的自由端引入锡林与(13)所示的开松锡林。但如图1所示“自由端机组”被设置成两层(14)以得到上述的小区段(11)。然后被开松的每根纤维进入其直径大于60mm以便于收取大量纤维的纺纱杯(15),同时纤维其运行速度减慢。并被加以低度的捻转。这样就形成了粗纱(16)。在纤维未受任何牵伸的情况下被平安地输送至牵伸机(17)的过程中对粗纱施加以底度的捻转是有必要的。在进入牵伸机前粗纱通过捻转漏头(18’)的孔(18)(见图1+2),在那里粗纱的捻转确实地被解捻至纤维彼此平行。然后纤维通过现有技术的四锡林牵伸机(17)被高度牵伸。牵伸机的位置使得纤维在被牵伸时作垂直运动(17)并以相同的运动在离开牵伸机时通过纱道(19),然后进入猪尾形导纱钩再降入纺纱头(21)[图1、2、3、4a和4b]的入口。纺纱机全部由透明的机罩(22)完全密封(图1)同时滑动门(23)(图2)使噪声降低。机器的整个内部处于恒定的空气调节与被抽吸的状态。现有技术中纱在被抽吸时会产生断纱。断纱会造成粗纱的停止,而不用另行停止自由端引入锡林[图2(12)]。
同时纺纱工位[图3(6)]也被完全封闭并使飞毛被抽出,这样就改善了纱的质量及减少了噪音的发出。见图3、4,底(24)和罩(25)。图4a示出纺纱工位(6)(图3的按比例的Ⅱ-Ⅱ截面)。为了作更好地了解之故,对图4a中的机构进行了分解而绘出了图4b的显示纱道(不按比例)。
纱[图3、4(19)]到达纺纱头(21)并进入在轴(22’)上的孔,然后又通过孔(23)离去,如采用现有技术中的锭翼的形式。然后纱环绕纺纱头(21)进入纺纱臂(26)。纺纱臂(27)的上部可抵抗弹簧(28)的力而伸长。在上部的纺纱臂(27)上固定有在转盘(32)的滑道(31)中在拉出的作用下滑动的滑石(29)与(30)。纺纱臂的整体(26和27,28,29/30)被安装在转盘(32)上。并在(33/34)上被不断地驱动,转盘也承载着纺纱头(21)。纱(19)因而也如同已知的通过粗纺及环锭纺那样通过纺纱头(21)得到了积极的捻转。转盘(32)的一转与纱(19)的一转是一致的。
这种捻转的纱如已知的那样进入输出锡林的夹持点[见图2(17)]并在断线时保持正常的纺纱的程序。
滑石(30)(图4b)承载着槽鼓(35)与销(36),在其上导纱器(37)与臂(38)可作往复运动。槽鼓(35)借助于弹簧(28)压在纱体(39)上并在其上自己作退卷动作。借助于退卷运动槽鼓产生了一种使纱线在40mm的行程(41)中沉积下来的往复运动(40),这是因为导纱器(37)的臂(38)伸入鼓(35)的槽中之故。
在形成纱体(39)的纺纱过程开始时纱线在空的络纱滚筒(42)上被夹板(42’)夹住。然后槽鼓处于图3中的位置A并在满纱体(39)时处于位置B。
在纺纱过程中纱体(39)在络纱滚筒(42)上形成,后者是固定在罩(25)上的电机(43)的一个固定部分。罩可以打开(图4a)以用于纱体(39)的落卷,此动作发生在纺纱工位从位置C移动至位置D[图2(10)]之后。自动落卷可以在纺纱机连续运转的条件下在每个单独的工位上进行。
图4c示出落卷后的满的纱体(39),没有纱筒架,具有至少200mm的空的内径(44),至多40mm的行程(41),至多500mm的外径。在纺纱过程中的纱体(39)借助电机(43)随络纱滚筒(42)一起与转盘(32)同方向转动,并借以保持积极捻转。纱体(39)从图3A处所示的空位A至B处所示的满位时的直径的补偿由电机的转动来调节并由槽鼓(35)的接触位置或纱(19)在猪尾形导纱钩(20)处的张力所致(见图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麦吉纺织机械学院,未经麦吉纺织机械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11432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