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因扩增仪无效
申请号: | 92114943.3 | 申请日: | 1992-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721A | 公开(公告)日: | 1993-06-02 |
发明(设计)人: | 陈立奇;马越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开隆仪器设备公司;陈立奇 |
主分类号: | C12M1/38 | 分类号: | C12M1/38;C12M1/40;C12Q1/68;C12Q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因 扩增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遗传学实验中使用的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基因(DNA)扩增仪,也称聚合酶链反应(Palymerase Ch in Reaction)仪,即PCR仪。
到目前为止,有两种类型的基因扩增仪正被人们所使用。一种是用三个恒温水浴槽,连同机械操作臂进行操作,其缺点是:体积大、功能少、不方便、成本高、操作复杂。另一种是美国生产的GTC-1型基因扩增仪,这种仪器虽然较先进,但也有其缺点:冷却循环仍要求用循环水冷却降温,操作中仍要连接进出水管,操作复杂,加热过程中由于有冷却水的存在,其温 曲线的上升速率较慢,冷却的下限温度受冷却水的限制,由于仪器内有水的存在,整个仪器系统的安全性较差,对仪器寿命有不利影响。
本发明的目的是将半导体致冷技术、片状PTC元件加热技术和计算机模糊控制理论引入基因扩增仪,使整个仪器的性能指标有了质的飞跃。本发明提出的方案能克服现有仪器的缺点,具有升降温快、易操作、功能强、成本低的优点,是一种全干式无水工作的基因扩增仪。由于在发明中使用了半导体致冷技术,使无水操作成为可能,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延长了仪器的寿命。又因为在温度的控制上考虑了热惯性因子,以温度变化导数和阈值参数为条件,按模糊控制理论推导出拟合控制方案,从而使本仪器具有升降温曲线好,控温准确,简化操作的优点。
本发明的特点是:
1.有一个特殊形状的工作槽金属块[1],其上开有加热槽面[12]、致冷槽面[13]、样品槽孔[14]和测温槽孔[15],其材料为热的良导体,一般用铜合金或铝合金。要求其热惯性因子要小。
2.加热部件采用片状带薄云母绝缘片的PTC加热元件[23],由于是具有正温度系数的加热元件,因而既提高了热效率,又加强了安全性,同时还减小了体积。
3.致冷部件采用热电隅式半导体温差致冷元件[35],实现了无水冷却降温,将其电源极性反接又可以使半导体致冷元件发热,从而实现保温的功能。
4.整个系统的温控、显示、输入参数及定时,均由一片8位单片计算机[4]来进行自动控制,使用操作极为简单,功能得到很大的扩展。
5.温度控制采样为可自动校准温度探头的数字式温度计[5],省去了调校温度计的麻烦,简化了操作手续,提高了控制精度。
6.计算机温控软件上,考虑了热惯性因子,以温度变化导数和阈值为条件,引入模糊控制理论,按设定的温度变化曲线推导出拟合控制方案,使温度的变化更快更准确,减小了温度过渡区间。
附图1是本发明基因扩增仪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附图2是本发明基因扩增仪的工作槽块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发明基因扩增仪的工作曲线图。
附图4是本发明基因扩增仪的加热部件原理图。
附图5是本发明基因扩增仪的制冷部件原理图。
附图6是本发明基因扩增仪的计算机控制原理图。
附图7是本发明基因扩增仪的程控电源原理示意图。
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发明基因扩增仪的工作原理:
本发明所涉及的新型基因扩增仪是由特殊形状的工作槽金属块[1]、片状PTC加热部件[2]、半导体致冷部件[3]、控制计算机[4]、自校准数字温度计[5]、程控电源[6]、高精度定时器[7]、风冷散热器[8]、隔热器[9]、专用监控程序电路[10]、及外壳和操作面板[11]组成。工作槽金属块[1]是由其底部的片状PTC加热部件[2]加热升温,由贴在其四周的半导体致冷部件[3]致冷降温,并由风冷散热器[8]直接散热;控制计算机[4]通过探头设在工作槽金属块[1]内的自校准数字温度计[5]获得输入温度数据,按专用监控程序电路[10]内所设置的程序,经查询高精度定时器[7]计算后输出控制信号送至程控电源[6],由程控电源[6]控制片状PTC加热部件[2]或半导体致冷部件[3]的工作;程序由外壳及操作面板[11]上的键盘和显示器输入和显示;隔热器[9]压在工作槽金属块[1]上防止热量散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开隆仪器设备公司;陈立奇,未经北京市开隆仪器设备公司;陈立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1149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