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联轴器无效
申请号: | 92115026.1 | 申请日: | 1992-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943C | 公开(公告)日: | 1998-01-07 |
发明(设计)人: | 周安朝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安朝 |
主分类号: | F16D3/20 | 分类号: | F16D3/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30024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联轴器 | ||
本发明属于在起重机械中用于传递扭矩的联轴器,更确切地讲是用于起升卷扬机构的驱动轴和被动件的旋转筒体之间的联轴器。
为了补偿驱动轴和被动件的旋转筒体之间的轴向偏差,通常在驱动轴和旋转筒体之间设置有联轴器。《起重运输机械》期刊91年第11期第28页介绍的“鼓形滚柱联轴器”就是一种比较先进的联轴器。它主要由装在驱动轴上的内圈,与筒体相连的外圈,装在内、外圈之间的若干个鼓形滚柱和端盖组成,通过鼓形滚柱传递内、外圈之间的扭矩。该联轴器虽然也可补偿驱动轴和筒体的相对轴线偏差,但补偿能力小,且如果相对轴线出现倾斜,鼓形滚柱将会被挤向某一侧,致使联轴器失效。鼓形滚柱和其相对应的内外圈要求有较高的加工精度,制造难度大,零件多,成本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圈和外圈之间为球面接触的联轴器,它不仅能在较大范围内补偿相对轴线的偏差,且安装、调整方便,使用更安全可靠。
本发明主要是由装在驱动轴上的内圈,与被动件的旋转筒体相连的外圈,以及将扭矩从内圈传递到外圈的零件组成,其内圈和外圈之间为球面接触,在其中的一个球面上有径向的圆孔,在另一球面与圆孔对应地设有轴向的滑动键槽。更具体地说,就是在内圈凸形球面的顶部沿径向加工有圆孔,在外圈凹形球面上沿轴向加工有滑动键槽。反之,也可以在内圈的凸形球面上沿轴向加工有滑动键槽。在外圈凹形球面上沿径向加工有圆孔。传递扭矩的零件为设于圆孔与滑动键槽之间的旋转滑动键。该键可以只设置一个或对称地设置两个,该键的一端为可在圆孔中转动的圆柱体状,另一端具有可以在滑动键槽中滑动的两个平行侧面和与该二侧面交线为圆弧线的顶面。为了将内圈与外圈装配在一起,可将外圈沿轴线对称地作成两半,装配时,将其两半扣在内圈上,并在分开面之间加弹性密封垫(如耐油橡胶垫),两个半圆再通过两端的端盖用螺栓连接在一起。内圈还可以直接制作在驱动轴上,即与驱动轴是一个整体。
与已知的鼓形滚柱联轴器相比,这种联轴器能承受很大的径向载荷,能传递较大的扭矩,能在较大范围内(不大于6度)补偿驱动轴和被旋转筒体的相对偏差。并能解除旋转筒体尾端支承的轴向约束,成本低,零件少,加工、装拆及维修都较容易,而且更安全可靠。适合于低速重载的驱动轴和被旋转筒体之间的连接,对提高起升卷扬机构的工作质量将产生良好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轴向视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旋转滑动键在内、外圈之间的另一种装配方式的局部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用两个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具体结构及工作情况。
图中(1)为外圈,在其凹形球面上对称地加工有两个轴向滑动键槽,它是由两个沿轴线对称的半圆组成。(3)为内圈,在其凸形球面上对称地加工有两个径向的圆孔,圆孔与外圈(1)上的滑动键槽相对应。(2)是旋转滑动键,该零件一端是与内圈(3)上的圆孔相配合的圆柱,另一端侧面加工有两个平行的与外圈(1)上的滑动键槽相配合的滑动面,且顶端为弧形,圆柱端装在内圈(3)球面上的圆孔中并能转动,具有两个平行滑动面的一端装在外圈(1)的滑动键槽中,并能相对滑动。装配时,将旋转滑动键(2)装在内圈(3)上,然后将外圈(1)扣在内圈(3)上,在外圈(1)的分开面之间加弹性密封垫(5)。(7)为连接两个半圆的端盖,通过螺栓(4)将外圈(1)和端盖(7)连接在一起。(9)为弹性密封环垫。(6)为J形橡胶密封圈。在外圈(1)或内圈(3)的球面上加工有润滑油槽。(8)为润滑油嘴。与已知的鼓形滚柱联轴器一样,内圈(3)是以键连接或花键连接的方式装在驱动轴上;外圈(1)上有与筒体相连的法兰,法兰对称地加工掉两个弦,其正好与筒体法兰(图中未画出)上的大键槽相配合。
图3是旋转滑动键(2)在内圈(3)和外圈(1)之间的另一装配方式。在内圈(3)的凸形球面上沿轴向加工有滑动键槽,在外圈(1)凹形球面上沿径向加工有圆孔。旋转滑动键(2)的圆柱端装在外圈球面上的圆孔中,具有两个平行滑动面的一端装在内圈球面上的滑动键槽中,这种装配方式也是完全有效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安朝,未经周安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11502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