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红外线无触点分电器无效
申请号: | 92200045.X | 申请日: | 1992-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409U | 公开(公告)日: | 1992-09-09 |
发明(设计)人: | 陈树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树英 |
主分类号: | F02P7/073 | 分类号: | F02P7/07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5011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线 触点 电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油内燃机用红外线无触点分电器,它用红外线接收发射管配合电子装置代替了原分电器的白金触点,减少了维修工作,延长了使用寿命。
现有的机械触点式分电器,其最大缺点是工作过程中,所用白金触点易被烧坏或磨损,易被污染,触点接触不良,间隙变化,故常不能正常工作。需常研磨白金,调整间隙,更换白金,非常费工费时,有时还会因上述所存在之各缺点导致车辆无法行驶而停车,造成交通阻塞。
本实用新型的目地就是为解决上述分电器之不足,提供一种使用寿命极长,不需经常维修的无触点分电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是这样实现的:该分电器由外壳、主轴、机械点火机械所组成,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透光时间比可变的离心变比旋转盘和由稳压电路、红外线收发电路,整形电路,截流电路、射极跟随放大电路和脉冲输出电路组成的电子装置。由红外线收发装置完成内燃机工作状态的采样,经过整形、放大装置,实现变压器初级线圈的导通和断开,从而实现了分电器与内燃机工作状态的配合,完成活塞的点火工作。
现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本实施例是利用现有的机械触点式分电器改装的。
图1是本实用新型分电器的部分剖视图;
图2为图1中离心变比旋转盘的顶视图;
图3为图2离心变比旋转盘的A-A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分电器的电路原理图;
本实用新型分电器的结构如图1,说明如下:把原使用的分电器的底板总成(包括真空提前活动盘,白金触点)拆去,再把主轴车制成直径为18毫米的圆柱轴,如图1中的(7)。
图1中,(1)为原分火头,(2)原真空调节装置,(3)离心变比旋转盘,(4)红外线收发装置,(5)原真空调节装置拉杆,(6)原分电器外壳主体(注:除有说明改装处,原分电器其它部件不变),(7)分电器主轴。
离心变比旋转盘结构如图2,图3说明如下:
该旋转盘为两片形状相同并且外缘具有与汽缸数目相同的缺口(13)的圆形薄铁片叠装于一起,且这两薄片能相对转动一角度(为8°)。这两薄片的相对转动状态是这样的:在下面的旋转盘(见图3)上装有一对离心配重块(15),配重块连接偏心轮(16),还装有一对复位弹簧(17),它们构成一平衡力决定着两薄片的相对位置,即:当分电器转速从0~200转时两片不发生相对位移,两薄片处于完全重叠如图2中(11)位置,当分电器转速从200~1500转时,由于配重块(15)离心力随发动机转速升高而增大,并甩出使偏心轮转一角度,从而驱动旋转盘中上面的薄片向顺时针方向转一角度α(α=0°~8°)如图2中虚线(12),从而使旋转盘的透光时间比随发动机转速的变化而变化。
所谓透光时间比,即:
时间比=红外线接收管受光时间/红外线接收管无受光时间=薄片上的缺口(13)园周长度/薄片上的凸出(18)园周长度=U(以6缸发动机为例,怠速时U≈1.2,最高速时,U≈0.7),因此离心变比旋转盘的透光时间比能随发动机转速的变化而变化,其目的是使发动机在高速运转时能增大点火线圈的平均工作电流,从而增大火花塞的点火能量。使发动机在高速时汽油燃烧得更完全,从而能提高发动机的效率。缺口(13)的角度约为33°。图二中的(14)是扇形孔作偏心轮驱动薄片转动之用。(19)紧固螺丝,作与分电器轴紧固之用。(20)是椭圆孔,当两薄片相对转动时,上片不受下片的小轴挡住。
离心变比旋转盘装于分电器原凸轮轴现车制成直径18毫米的圆柱轴(7)上,如图一。红外线收发装置(4)固定于真空提前装置的拉杆(5)上,如图一。
当内燃机启动运转,分电器轴也随之转动,故旋转盘转动,红外线收发装置将按旋转盘的状态发生光电变化。当红外线接收管无受光时,该管的输出信号为零,这时电路中三极管G2导通,G3截止,G5得正偏压导通,脉冲变压器初级线圈得电流,于是次级线圈将有一脉冲触发电压,触发其可控硅管(GTO)导通,(注:该管为“可关断可控硅管”),点火线圈有电流通过(贮能)。当红外线接收管受光时,该管的输出信号为负,此时电路中,G2截止、G3导通。故G5截止,脉冲变压器初级线圈断电。同时次级线圈将产生瞬间反电势(见图4)。该反电势将使可控硅管关断。于是点火线圈断电(放能)。
这样旋转盘随发动机转动,红外线接收管便处于连续光电变化,使其可控硅管输出脉冲电流,从而实现点火线圈的贮能和放能(点火)。
电路(如图4)中,分为如下部分:
Ⅰ 稳压部分
Ⅱ 红外线收发射部分
Ⅲ 整形部分
Ⅳ 截流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树英,未经陈树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0004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交直流接触器
- 下一篇:涂层玻璃纤维复合盘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