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燃机高效净化节能加力器无效
申请号: | 92202277.1 | 申请日: | 1992-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13353U | 公开(公告)日: | 1992-08-19 |
发明(设计)人: | 龚耘 | 申请(专利权)人: | 龚耘 |
主分类号: | F02M27/02 | 分类号: | F02M2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38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燃机 高效 净化 节能 加力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内燃机燃烧学领域,是一种促进液体燃料在内燃机内燃烧更加充分,以达到内燃机尾气污染减少、能耗降低、动力性能改善等目的的装置。
目前,对内燃机降污节能方面的研究,大体可划分为三个范畴:一是靠不断改进内燃机本身的功能来实现;二是在内燃机尾气排出后加以处理,降低污染(简称后处理范畴);三是通过提高燃料燃烧效率来达到降污节能并增加扭矩之目的 (简称前处理范畴)。
在前处理范畴,采取的措施大体有两种:一是通过向液体燃料中混入添加剂,改变燃料成份的办法促进燃烧,提高燃烧效率。二是通过加装某种装置,在不对液体燃料混入添加剂,不改变燃料成份的情况下,设法改变燃料分子结构使其在内燃机燃烧室内燃烧得更加充分,提高燃烧效率。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装置即属于上述第二种措施的范围。
在上述第二种措施中,目前较有代表性的是在内燃机液体燃料的输送管路上加装磁类过油装置。使用这类制品,在理论上或一定的条件下,确实可使燃料在内燃机燃烧室内燃烧得更充分些,也就相应减少了因燃烧不完全而造成的内燃机尾气排放中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的含量。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能源及增加内燃机功率和扭矩。问题是这类磁性过油装置在实际应用中性能不稳定。因为内燃机工作时周围环境较为恶劣,置于其中的磁性过油装置难免受到振动、周围强磁场感应以及环境温度等影响导致性能衰退乃至完全失去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体燃料通过装置,旨在不对燃料添加催化剂、助燃剂的情况下使液体燃料在内燃机燃烧室内燃烧得更加充分,尾气污染大幅度减少,能耗降低,动力性能得到改善。但本装置又不同于磁性过油装置,彻底克服了磁性装置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包括液体燃料进出口及燃料通道和周围壁厚为2毫米以上的封闭式外壁的液体燃料通过装置;该装置加装于起点为内燃机燃料箱,终点为内燃机燃料雾化装置的液体燃料输送管路的任意位置上,使进入内燃机燃烧室的燃料经过该装置;该装置的材料采用以铜为基体其百分比重量为30%以下或60%以上,添加在d-电子层中d-电子数等于或小于10,或生成的离子其d-电子数等于或小于10的元素(其中银百分比重量为1%以下,10%以上;镍百分比重量为10%以下,30%以上;锌百分比重量为15%以下)、稀土元素和碱土金属以及铝、镓、铟、氧、硅、锗、锡(百分比重量在2%以下,5%以下)、铅、锑元素或其中一部分元素熔炼成的合金。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的前处理措施相比,其优点是:1、不使用催化、助燃等添加剂;2、在提高燃料在内燃机燃烧室内的燃烧效率,使燃料燃烧得更加充分,从而达到大幅度降低内燃机尾气污染、节约能源、增加内燃机功率和扭矩并改善内燃机工作条件及加速性能、延长内燃机寿命等一系列目的的同时,彻底克服了磁类过油装置难以适应发动机周围恶劣环境的致命缺陷,在内燃机工作时必然形成的振动、强磁场感应及温差悬殊等苛刻条件下性能不变,照常发挥作用;且本装置安装简便,寿命期长,根据理论分析,本装置的使用寿命超过同台内燃机的使用寿命。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另一实施例的横向剖视图。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可以有多种方式,现给出到目前为止实验效果较好的两个实施例。
图1和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它是用合金制成长度为40毫米的有液体燃料进口1、出口3和通道4的周围壁厚为2毫米的封闭式外壁2的液体燃料通过装置形状,加装于内燃机燃料输送管路上,使燃料在燃烧前流经该装置,即达到净化节能加力之目的。制造该装置的材料,为百分比重量为62~89的铜、0.2~9.1的镍、0.2~6.5的铅、0.05~1.12的钌、0.035~0.97的铑、0.06~1.25的镧、0.023~0.15的铈、0.5~7的钡、0.8~9.5的硅、0.02~0.55的钯、0.05~0.55的钇、0.1~2.0的钨和0.1~0.8的银熔炼的合金。该装置曾在牌照号为“天津01-61572”,已行驶45,700公里的天津雁牌133型卡车上试用。在没有改动该车内燃机其他任何部分的情况下,通过汽车排放废气分析仪(型号:MEXA-324F)检测表明,加装本装置后,该车尾气排放中碳氢化合物含量从800ppm下降到310ppm,降低幅度为61.3%;一氧化碳含量从3.6%下降到1.5%,降低幅度为58.3%。加装本装置前后该车内燃机转速不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龚耘,未经龚耘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022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