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压力开关无效
申请号: | 92207150.0 | 申请日: | 1992-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31197Y | 公开(公告)日: | 1993-04-28 |
发明(设计)人: | 姜宏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姜宏金 |
主分类号: | H01H35/24 | 分类号: | H01H35/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30002 山西省太原***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力 开关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自动控制系统或者报警装置的气电或液电转换器,通称为压力开关。
目前广泛采用的压力开关其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它是基于用一个园柱螺旋弹簧(19)受到压缩时产生位移的反作用力,来平衡作用于其上的膜片(20)所受的气体压力。同时,膜片的位移通过顶杆(21)推动一端铆有活动触点的弹簧片(22),从而实现了电路按予定压力的接通或断开。在这种结构形式中,园柱螺旋弹簧是作为敏感元件使用。由于其尺寸精度不高,加上其弹簧性能的长期稳定性和重复性都较差。而且这种压力开关采用铆有触点的弹簧片以及固定弹簧片的垫块,绝缘板等在加工和装配过程中产生内应力,在长期使用中这些残余应力的变化会造成触头的附加位移,从而带来附加误差。这种压力开关的缺点是结构复杂、体积大,不易小型化。
一种改进的压力开关,在航空上已有应用,其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它采用性能优良的弹性敏感元件(23)感受气体或液体的压力,膜片受压后产生位移通过顶杆(24)推动铆有触点的弹簧片以实现电路按预定压力接通或断开。但这种压力开关的上部铆有触点的活动弹簧片(25)和固定弹簧片(26)以及安装垫板的绝缘垫块(27)等与前一种压力开关的结构相同因而同样存在上述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正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而提供的一种新的结构,它由带动触点的敏感元件和带定触点的调整装置、壳体和底座组成。当气压或液压从接咀进入敏感元件后,敏感元件膨胀产生相应的位移,并带动触点向上移动,当压力达到设定值时,活动触点与调节装置上的定触点接触使电路接通。如果在装配时通过调节装置把固定触点调到与动触点接通,便成为负压力开关,当敏感元件通以负压时产生收缩,使动触点下移,当负压达到设定值时触点变为断开。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组成详细介绍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如附图1所示,由调节螺钉(1),锁紧螺母(2)、压缩弹簧(3),定触点(4)、螺塞(5)、壳体(6)、动触点(7)、敏感元件(8)、接咀(9)、底座(10)、垫圈(11)、开口垫圈(12)、螺钉(13)、垫圈(14)、接线片(15)、接线片(16)、弹簧垫圈(17)和螺母(18)组成。
压力敏感元件(8)可以是膜合也可以是波纹管,其上中心焊以动触点(7),下中心焊以接咀(9),敏感元件组合通过垫圈(14)、接线片(16)、弹簧垫圈(17)用螺母(18)固定在底座(10)上,而底座通过四个对称螺钉(13)和开口垫圈(12)、垫圈(11)固定在壳体上。其中的一个螺钉固定接线片(15),底座用夹玻璃布胶木制造,起绝缘作用,压力开关通过接线片(15)、(16)输出通断信号。壳体(6)用铝合金制造,其上部中心位置通过锁紧螺母将调节装置固定。调节螺钉(1)内有一压缩弹簧(3),其下部有一定触点(4),通过螺塞(5)将定触点限制在调节螺钉内,调节螺钉内的所有另件都采用镀银件,以保证良好的导电性能。定触点、动触点均采用贵金属接点材料。当上下触点接通后,如果被测压力继续增加时,上触点被迫克服压缩弹簧的压力上移,避免了上下触点接触压力过大造成的接触面变形,起到保护作用。本实用新型中与定触点相连的压缩弹簧只起对定触点的定位作用,弹簧只要使上触点紧紧靠位螺塞的“A”面,压力开关通或断的误差就能保持恒定,而压缩弹簧本身尺寸和性能的变化对压力开关的精度没有影响,同时由于对压缩弹簧的技术要求不高,产品的加工成本降低。由于与定触点有关的固定和调节系统尺寸小巧,调节螺钉直径可以小到6毫米或更小,整个压力开关的直径大小只取决于下部的敏感元件,目前采用的膜盒,直径为26毫米,则压力开关的最大外径仅为40毫米。如果敏感元件采用波纹管,则压力开关的体积可做得更小。
由于与定触点有关的部分结构上的重要改进,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调整容易、精度高、长期稳定性好。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为现有压力开关的示意图
图3为另一种压力开关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姜宏金,未经姜宏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071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