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脚踏车车架连接改良构造无效
申请号: | 92207524.7 | 申请日: | 1992-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542U | 公开(公告)日: | 1992-12-23 |
发明(设计)人: | 杨茂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茂基 |
主分类号: | B62K19/18 | 分类号: | B62K19/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第九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顺荣 |
地址: | 台湾省台中***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脚踏车 车架 连接 改良 构造 | ||
本实用新型属于脚踏车部件之构造,用于脚踏车车架之连接,尤指一种运用于脚踏车车架双重结合连接之改良构造。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准日益提高,脚踏车已成为人们必备的交通工具,也是人们常用来健身运动的工具。一般脚踏车之三角架均系以焊接方式连接固定,目前大多厂家都已改采质轻的铝材为基本架构,再以焊接方式将各构件组合成车身架构,有以下缺点:
1.铝材的热效率极佳,其加工前之时效硬化处理,在加工后皆遭破坏。
2.铝材焊接时,其焊接范围结晶颗粒变大(变粗),晶格膨胀,易产生脆化现象,致使强度降低很多。
3.铝材之热膨胀系数及凝固收缩度较钢者为大,约为钢的2倍(钢为12.2×10-6mm/mmgrd,铝为23.8×10-6mm/mmgrd),故焊接后常有极高之内应力存在焊接点上,当遭受外力撞击时容易产生破断危险。
由上可知,铝管在焊接时产生极大的应力集中缺点,在现今脚踏车之发展已步上全功能型态,其车身架构之强度需求更高,方能克服凹凸路面及困难地形所造成之强大破坏应力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目的,是提供一种不具内应力集中、强度更大、重量更轻之脚踏车车架双重连接构造,以达到脚踏车车架强度更大的使用功效。
本实用新型一种脚踏车车架连接改良构造,主要包含一脚踏车三通管,该三通管之腰侧设一接头,该接头圆周上等间距凸设复数个平行轴向之凸缘,相邻两凸缘间各设有一外平槽,另于接头上套设套管,其内管径上等间距凹设同数个平行轴向之凹槽,相邻两凹槽间为一凸缘:
组合时在接头之连接部位涂覆一层接触剂,再将套管套于接头上旋转一角度,使凸缘与内凸缘平行共线即可得一凸缘相互卡合之构造,并在连接部位以四片圆管模利用油压加压管壁,使拉合部位更加紧密连接,最后在加压管径凹处涂覆层接触剂,再包覆复合材料强化纤维,依平行轴向包覆,再移至加温炉中予以加热,温度达130°,加热二小时,即可连接完成。
现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说明于后: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脚踏车车架连接改良构造,包含一脚踏车三通管(10),其腰侧水平方向凸设一接头(11),该接头(11)前端分成套接部(111)及连接部(112)两部分,其中套接部(111)管厚较薄,且于其前端圆周上等距凸设六个呈平行轴向之长方形凸缘(113),其套接部(111)后端呈光滑圆管(114);在三通管(10)之接头(11)左侧套设套管(12),在套管(12)右侧之内管径上等间距凹设六个平行轴向之长方形凹槽(121),该相邻两个凹槽(121)与(121′)之间各设有与凹槽(121)等宽度的内凸缘(122),该套管(12)前端亦分成套接部和连接部与接头(11)部分相对而设,由图1知由中心点到凸缘(111)顶点之长度为A,而中心点到光滑圆管(114)之长度为B,对应套管(12)上由中心点到凹槽之长度为A,而中心点到内凸缘(122)之长度为B,而互相吻合;接头(11)与套管(12)组合时,先将接头(11)部涂覆一层接触剂,再将套管(12)套合于接头(11)上,如图2所示,可得到一完全吻合之连接构造,使凸缘(113)对正凹槽(121)且光滑圆管(114)对正内凸缘(122)之配合,将接头(11)插入套管(12)后,再将套管(12)旋转一角度,使得凸缘(113)与内凸缘(122)平行,即可得到一借凸缘互相顶持之连接构造如图2所示,最后连接部位之外侧以四片圆管模利用油压机加压管壁,使接合部位更加紧密连接,脚踏车三角架之其他部位,亦可按照上述方式连接。
组合完成后,在圆管模加压之连接部位将会造成小部分的均匀凹陷,如图3所示,再在此连接部分涂覆一层接触剂并包覆复合材料强化纤维,可以视情况选用碳纤维或玻璃纤维,先将上述强化纤维涂覆一层树脂称为预浸材,该树脂可为热可固性树脂或为热可塑性树脂,该复合材料强化纤维依水平轴向包覆至与管径等厚为止如图3所示,再将整个车移至加热中温度130°加热二小时后,可得到一个完全不用焊接方式,仅靠上述连接方式接合之车架构造。
综上所述,本创作脚踏车车架连接改良构造,其形状结构特征在于:(1)借凸缘及内凸缘之顶持设计而可相互连接;(2)其接头系为应力集中之所在,若此则可选用强度较大之材料,而套头部分则可选用质轻之材料,避免一体成型材料受限之缺点;(3)连接部分包复覆合材料不仅提供二次连接之作用,亦可弥补圆管模加压之凹陷缺点。此构造不但能抗拒强大之撞击力,并能缩短成型时间。
图例说明如下
图1系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之分解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茂基,未经杨茂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0752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安全报警禁驶装置
- 下一篇:自行车自动充气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