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防盗报警器无效
申请号: | 92210711.4 | 申请日: | 1992-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20731U | 公开(公告)日: | 1992-11-04 |
发明(设计)人: | 陈福岭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福岭 |
主分类号: | B60R25/00 | 分类号: | B60R25/00 |
代理公司: | 沈阳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董玉良 |
地址: | 110003 辽宁省沈阳***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防盗 报警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防盗报警器。
目前,国内外的汽车防盗报警器多半在车门上作文章,这类报警器不仅要局部地改变汽车的原有结构和原有电路,而且又要另设报警喇叭,并在安装时还会对个别地方造成破坏。因此,使汽车主人很难接受,尤其是新车。另外,使人难以接受的其它原因还有,结构复杂,价格高,不仅其安设部位明显,容易被发现、破坏,而且一旦破门得手汽车又很容易被发动偷走。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的汽车防盗报警器,它不仅隐蔽性强,在不改变汽车原有结构和电路的条件下,可在汽车任何部位随意设置,在未解除报警时若发动汽车,汽车不但不能发动,而且汽车喇叭不停地长鸣,直到汽车电源耗尽为止。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这种汽车防盗报警器,它包括汽车上的电源、喇叭、点火线圈和分电器,其特征是:在汽车上设有一个可随意安置的报警器,报警器由壳体上设有机械锁开关和壳体内的报警电路和切换电路组成,从报警器内引出ABCD四条导线,其中A线接于汽车电源正极和点火线圈的正极,B线接于电源负极,C线接于汽车分电器接柱,而D线则接于汽车喇叭接柱。
下面依据附图来叙述实施例。
图1是报警器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报警器在汽车电路上的接线图。
图3是图1的电器原理图。
如图1所示,该报警器外形包括壳体Ⅰ、固定耳子Ⅱ、机械锁开关K及从壳体内引出的ABCD四条不同颜色的导线。该报警器可设置在汽车上的任何部位,只要本车司机认为隐蔽性强又开启方便即可。报警器的四条导线在未会集在整个汽车的组线时,可利用汽车上和各结构件的间隙走过渡线,如利用钢板间的夹缝、槽或角间的缝隙,这样既安全又隐蔽,而这段过渡线一旦汇集到几十条各种颜色导线中去时,从组线中又难以区分哪些是报警电路线,哪些是汽车原有的各种工作电线。况且,报警器上的机械锁开关K又不同于通常汽车启动锁,该锁开关K的特点是:当钥匙插入锁内并旋扭时,报警器电路处于“复位”状态,也就是此状态下报警器中的切换电路不工作,而汽车点火及启动都如常,但当报警器钥匙拔出时,报警器内的切换电路便处于“触发”状态,所以在这种状态下,只要发动汽车不仅汽车不能被启动,还会使报警系统工作而导致汽车喇叭不停地响。
如图2所示,从报警器内引出的ABCD四条导线,其中A线接于汽车电源E正极和点火线圈DQ130正极,B线接于电源E负极或者说汽车公用电源负极,C线接于汽车分电器FD接柱,而D线则接于汽车喇叭Y的接柱上。
如图3所示,该汽车报警器内是由报警电路和切换电路组成。报警电路是由大功率继电器JL2、继电器Jzc、无极电容器C和机械锁上两触点开关K1和K2构成,其中接电源E正极的A线另一端接开关触点K1,而另一触点K2接大功率继电器JL2的脚2和电容C的一端及继电器Jzc的脚4,接电源E负极的B线接于继电器Jzc脚5和电容C另一端及大功率继电器JL2的脚3,D线一端接继电器JL2脚1,另一端接到汽车喇叭Y。报警器中的切换电路是由整流二极管2Cz、电阻R和报警电路中的继电器Jzc上两常开触点K3和K4构成,其中与汽车分电器FD和点火线圈DQ连接的C线接二极管2Cz正极,其负极接电阻R一端,电阻R的另一端接触K3,并且常开触点K3与继电器Jzc脚4联锁,触点K4接电源E负极。
该汽车防盗报警器的工作原理是:当电源E正极通过触发开关K1和K2时,电流经过JL2使D线接通喇叭,开始连鸣报警,同时Jzc也开始导通工作,电容C也开始吸收继电器各触点的火花,使常闭触点K3断开,让C线把点火线圈自感电动势通过2Cz整流后吸收到R负载回路中,促使点火线圈的二次回路不产生电动势,所以没有高压脉冲的输出,最后使汽车无法发动,达到既使进入驾驶室也无法开走汽车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可随意设置,隐蔽性强,并对汽车原结构及电路不作破坏性的改动,利用汽车喇叭报警,安全可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福岭,未经陈福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1071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