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效红外线旋风灶无效
申请号: | 92210973.7 | 申请日: | 1992-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21634U | 公开(公告)日: | 1992-11-11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耀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建耀 |
主分类号: | F24C3/04 | 分类号: | F24C3/04 |
代理公司: | 沈阳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述学 |
地址: | 117015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效 红外线 旋风 | ||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燃气设备,特别是一种高效红外线旋风灶。
目前普遍使用的燃气灶大体分为两类:一种是自然通风的喷射式燃气灶,通过火焰对炊具传导热量,由于燃烧中需要外界空气助燃,因而火焰温度较低,故热效率低,当燃气的品质较差时,燃烧不充分,污染炊具,污染空气;另一种是自然通风的红外线燃气灶,虽然热效率较高,但燃气燃烧不充分,一氧化碳气体含量较大,并且为了达到炊事工作中所需的热能,红外线燃烧板的辐射面积比较大,而炊具底部多为球状,因而热损失较大,浪费能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高效红外线旋风灶,燃烧充分,热效率高,结构紧凑,安全可靠,节省能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有外壳、燃烧器、装有开关的燃气管和红外线燃烧板,其技术方案的主要特征是:在燃烧器上部组装依次相叠的燃烧网、红外线燃烧板和隔火网,燃烧器下部是预热腔,其内设有预热板;预热腔下部连通混气室,连通处装有风挡;混气室连通风机腔,腔内装有由微电机带动的风轮,与风机腔相接的燃气管上装有电磁阀。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燃烧充分,热效率高,节省材料,并且结构紧凑,安全可靠。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右视图。
图3是俯视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
见图1-4,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如下:金属外壳1的上部通过支柱12固定盛液盘2,既能盛装由炊具溢出的液体,又能阻隔热能对下部外壳1的辐射,不使外壳1温度过高,以保护外壳1内的微电安全控制部件和管路连接件。盛液盘2上设有放炊具的支架11。外壳1的中央设燃烧器4,其上部组装依次相叠的燃烧网6、红外线燃烧板7和隔火网8;其下部空腔为预热腔10,腔内装有预热板9;预热腔10与混气室17有通孔相通,通孔处装有风挡16;在预热腔10与混气室17之间装有环形隔热层5;风机腔22与混气室17相通,两部件装于托板19上。由螺母固定在外壳1底部的定位导杆20穿过托板19,托板19上部的燃烧器4、混气室17及风机腔22随托板19可沿定位导杆20作上下位移,风机腔22内装有风轮21,风轮21由微电机3带动;在托板19的底部装有杠杆18,其支点位于15点,其支臂14的外端位于外壳1外,装有捺扭13,捺钮位于有下捺卡槽24的捺孔中,下按捺钮13,可卡入卡槽24定位。燃气管30连通燃气旋钮开关27和电磁阀28,燃气管30的出口接风机腔22,外壳1上装有电源按钮开关26和发光二极管25。图4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微电控制电原理图;由变压器B、整流硅堆、电容C、三极管BG1、BG2、电阻R1、R2、R3、R4、二极管D及电位器W构成可调稳压电源,继电器J为电路保护元件,电磁铁DT(29)为电磁阀28联动元件。
工作原理:启动微电机3,打开燃气管30的旋钮开关27,燃气进入风机腔22,在风轮21的作用下与空气一同进入混气室17,在混气室17内发生旋转并混合,混合后的燃气经通孔23进入燃烧器4的预热腔10,通孔23处的风挡16可使混气室17中的旋转混合燃气进入预热腔10内时压力均匀,预热板9利用预热腔10金属壳体的热传导对燃气进行预热,燃气通过隔火网8、红外线燃烧板7、红外线燃烧网6进行充分燃烧,隔火网8解决了炉灶在长时间工作时回火的问题,红外线燃烧网6和红外线燃烧板7的辐射面积为普通红外线灶具的四分之一。当为了调整燃烧器4距离炊具底部最佳距离时,下按捺钮13并卡入卡槽24,使杠杆18动作,杠杆18的前端顶起托板19,燃烧器即被抬起,使炊具底部受热面积最大。微电控制电路原理如下:当按下按钮开关K(26)时,整流电源对稳压电路供电,J吸合,J1-1合通,微电机M转动,调整W可控制电机M的转速,从而实现风量的大小,同时电磁铁DT吸合时,电磁阀28打开,燃气在管路中通过、如临时停电,电机停转,电磁铁DT释放,电磁阀28关闭,燃气在管路中被切断,从而保证使用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建耀,未经李建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1097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