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力负荷率表无效
申请号: | 92212545.7 | 申请日: | 1992-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2121693U | 公开(公告)日: | 1992-11-11 |
发明(设计)人: | 廖素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廖素平 |
主分类号: | G01R21/133 | 分类号: | G01R21/133;G01R21/06 |
代理公司: | 湖南省衡阳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曾树林 |
地址: | 42100***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力 负荷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力负荷率表,属于电变量的测量装置。
电力负荷率是供电电网运行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节约电能、保证设备安全经济运行的关键。目前,国内用电单位统计负荷率多为采用人工抄表,计算误差大;部分大电网也有采用计算机集中测量或便携式测量仪表分别测量的方式,如中国专利公告的《智能化电力负荷测试仪》(86208293),它们都不能用精确的数字反映各用户的负荷率,且投资大,维护困难,难以推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能准确数字显示瞬时功率值、24小时后的负荷率,已运行的每小时平均功率值、每天的负荷率和全月的平均负荷率,结构简单、成本低的电力负荷率表。
本实用新型的电力负荷率表由功率变送器、模数转换器、单片微机、I/O接口器、数码显示器、控制键和安装盒组成。被测电流、电压信号由功率变送器转换成标准信号,经模数转换器进行模数转换后,输入单片微机进行数据处理,被测量的功率值经I/O接口器送入数码显示器显示,并将功率值累加,1小时计算功率的平均值存入随机存贮器,24小时计算负荷率,通过相应的软件和接入单片微机接口端的内存显示键的控制,由数码显示器显示24小时后的负荷率,已运行的每小时平均功率值、每天的负荷率和全月的平均负荷率;通过置数键的控制,将时间、功率值置入单片微机内,使之负荷率的取样时间和超限报警由人工控制;由复位键消除内存和重新启动。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原理框图;
附图3(a)、(b)为本实用新型电路图;
附图4(c)、(d)为本实用新型电子元件布置图。
现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出详细说明。
功率变送器由变换线圈MP1、MP2、MP3、MP4,变压器T3,电阻R1-R28,电位器W1、W2,电容器C1-C7,晶体二极管D1-D12,稳压二极管DW1,数字放大集成块IC1,稳压集成块IC2组成。变换线圈MP1、MP2初级的一个线圈串联,其两端分别为输入端IA1、IA2,MP1、MP2初级的另一个线圈串联,其中一端为输入端VB、另一端串接C1、R1的并联支路后为输入端VA。变换线圈MP3、MP4初级的一个线圈串联,其两端分别为输入端IC1、IC2,MP3、MP4初级的另一个线圈串联,其中一端并接输入端VB,另一端串接C2、R2的并联支路后为输入端VC。R5、D1并联后和D2的串联支路的D1、D2正极两端,R3、R4的串联支路两端均并接在MP1次级线圈的两端,R6接入R3、R4的连接点和R5、D1并联支路与D2的连接点之间;R9、D3并联后和D4的串联支路的D3、D4正极两端,R7、R8的串联支路两端均并接在MP2次级线圈的两端,R10接入R7、R8的连接点和R9、D3并联支路与D4的连接点之间;R13、D5并联后和D6的串联支路的D5、D6正极两端,R11、R12的串联支路两端均并接在MP3次级线圈的两端,R14接入R11、R12的连接点和R13、D5并联支路与D6的连接点之间;R17、D7并联后和D8的串联支路的D7、D8正极两端,R15、R16的串联支路两端均并接在MP4次级线圈的两端,R18接入R15、R16的连接点和R17、D7并联支路与D8的连接点之间;D2、D4,D6、D8的负极分别相连接。R3、R4连接点和R21、R24的一端、C3的负极连接,R21的另一端和R20的一端,R11、R12的连接点连接,R20的另一端和R19、R22的一端连接,R19的另一端和R7、R8的连接点连接,R22的另一端和R23的一端,R15、R16的连接点连接,R23的另一端和C3正极,R25、R26、C4的一端均接地,R25的另一端连接IC1的输入端,R24的另一端和IC1的输入端、W1的一固定端及活动端连接,W1的另一固定端和R26、R27的一端、IC1的输出端连接,R27的另一端与C4的另一端连接,为信号输出端VX,W2的两固定端分别连接IC1的+5V电源端和调零端,其活动端连接IC1的-5.6V电源端。变压器T3的初级两端分别连接输入端VA、VC,变压器T3的次级两端点连接由D9-D12组成的桥式整流电路,T3次级中心抽头、C5负极、C7正极、C6负极、DW1负极均接地,桥式整流电路输出正极、负极分别连接C5正极、C7负极,桥式整流电路输出正极、地之间连接三端集成稳压器IC2,IC2的+5V输出端连接C6正极,R28的一端连接C7负极,R28的另一端连接DW1的正极,为-5.6V电源输出端。模数转换器的模数转换集成块IC3选用MC14433,它的9脚(DU)、14脚(EOC)并接,2脚(VR)连接电位器W3活动触头,3脚(VX)连接功率变送器的输出端VX,4脚(R1)串接电阻R29后与5脚(R1/C1)连接,6脚(C1)串接电容器C8后与5脚连接,7脚(C01)、8脚(C02)之间连接电容器C9,10脚(CLK1)、11脚(CLK2)之间连接电阻R30,12脚(VEE)连接功率变送器的-5.6V输出端,24脚(VDD)、23脚(Q3)、22脚(Q2)、21脚(Q1)、20脚(Q0)、19脚(DS1)、18脚(DS2)、17脚(DS3)、16脚(DS4)、1脚(VAG)并接13脚(VSS)后,分别连接单片微机选用的集成块IC4为MCS-8048的26脚(VDD)、12脚(DB0)、13脚(DB1)、14脚(DB2)、15脚(DB3)、16脚(DB4)、17脚(DB5)、18脚(DB6)、19脚(DB7)、20脚(VSS)和7脚(EA),电位器W3一固定端接地,另一固定端连接IC3的24脚,内存显示键T0,置数键T1,复位键T2为按扭键,它们的一端与IC3的13、1脚并接并接地,T0的另一端连接IC4的1脚(T0)和电阻R31的一端,T1的另一端连接IC4的39脚(T1)和电阻R32的一端,T2的另一端串接电阻R33后连接IC4的4脚(RESET)和电容器C10的正极,C10的负极接地,R31、R32的另一端并接于IC3的24脚并连接功率变送器的+5V输出端,IC4的40脚(VDD)、38脚(P27)、37脚(P26)、36脚(P25)、35脚(P24)、34脚(P17)、33脚(P16)、32脚(P15)分别连接I/O接口器选用的集成块IC5为MC1413的9脚(VDD)和IC3 24脚、IC5的1脚(Vi1)、2脚(Vi2)、3脚(Vi3)、4脚(Vi4)、5脚(Vi5)、6脚(Vi6)、7脚(Vi7),IC4的31脚(P14)连接晶体三极管BG1的基极,2脚(XTRL1)连接电容器C11和石英晶体H的一端,C11的另一端接地,3脚(XTRL2)连接电容器C12和石英晶体H的另一端,C12的另一端接地,IC4的30脚(P13)、29脚(P12)、28脚(P11)、27脚(P10)分别连接I/O接口器选用的集成块IC6为CD4511的6脚(D)、2脚(C)、1脚(B)、7脚(A),IC6的5脚(LE)接地,3脚(BE)、4脚(LT)、16脚(VDD)并接于功率变送器的+5V输出端,IC5的16脚(V01)、15脚(V02)、14脚(V03)、13脚(V04)、12脚(V05)、11脚(V06)、10脚(V07)、8脚(VSS)分别连接负荷率显示标志发光二极管L的负极、时间显示标志发光二极管T的负极、数码显示器选用的BD-C502RD的共阴极端1、2、3、4、继电器J线圈的一端,接地,继电器J线圈的另一端连接IC3的24脚,IC6的8脚(VSS)、15脚(f)、14脚(g)、13脚(a)、12脚(b)、11脚(c)、10脚(d)、9脚(e)分别连接电阻R34的一端并接地、R35、R36、R37、R38、R39、R40、R41的一端,电阻R34、R35、R36、R37、R38、R39、R40、R4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功率显示标志发光二极管A的负极、BD-C502RD的f、g、a、b、c、d、e端,发光二极管A的正极连接BG1的发射极、BD-C502RD的h端,BG1的集电极和发光二极管T、L的正极、电阻R42的一端并接,R42的另一端连接IC3的24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廖素平,未经廖素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1254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