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油汽车节油降污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2214789.2 | 申请日: | 1992-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716U | 公开(公告)日: | 1992-12-23 |
发明(设计)人: | 朱永林;徐志东;蔡梦贤;周炳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永林;徐志东;蔡梦贤;周炳辉 |
主分类号: | F02M7/17 | 分类号: | F02M7/17;F02M31/08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程大庆 |
地址: | 61003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油 汽车 节油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够降低汽油汽车油耗,增加动力性,减少尾气污染的汽油汽车节油降污装置。
现有的各种汽车节油器,功能单一,往往解决了某一方面的问题而又引起了另一方面的问题,有的虽然能适当节油,却以降低动力性能为代价,有的节油效果不明显或工作性能不稳定,最后自生自灭,未能得到广泛的采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作稳定,使用寿命长的汽油汽车节油降污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油汽车节油降污装置,在原机化油器的下部设置有喷腔,喷腔与固连在发动机排气口处的热补偿器相通,并通过热补偿器与固连在汽车上的附加气调节器相连通。本实用新型能够随汽车发动机的动力变化而自动控制和调节引入附加气调节器的额外新鲜空气,在热补偿器内利用发动机废气余热对引入的额外新鲜空气进行加热,再通过喷腔喷出,以大于500/秒的速度冲击来自化油器的混合气,使之再次强化雾化,从而达到节油、增力、降污的目的。
上述附加气调节器包括空气滤清器,空气滤清器通过管道与调节器连接,调节器和空气滤清器固定在化油器旁边的支架上,调节器内设置有与管道相通的进气道和出气道,进气道的进气量通过装在进气道的总气量调节阀控制,在进气道和出气道的连接处设置有能够上,下往复移动从而能够打开或关闭出气道的自动气量控制阀,自动气量控制阀的运动由其上部的阀杆控制,阀杆与分电器真空管连接。
上述调节器内装有回位弹簧,回位弹簧的上,下端别分与自动气量控制阀上部和阀杆下部固连。在发动机起动时,自动气量控制阀在回位弹簧作用下下移关闭出气道,整个装置不起作用,因而起动点火能够确保原机性能,但至低速开动时,自动气量控制阀立刻上移打开出气道,实施随工况而自动控制附加气进气量。
上述热补偿器为一圆柱形筒体,园柱形筒体的内壁上有与之连接成一体的螺旋环圈,从而在圆柱形筒体内形成螺旋槽路,在圆柱形筒体的上侧壁上开有进气口,进气口上固连有进气管,进气管的另一端与调节器上的出气道口固连,圆柱形筒体上部通过法兰与发动机排气口固连,下端接排气管,在圆柱形筒体的下侧壁上开有出气口,出气口上固连有热气管。
上述热气管的上端与喷腔前侧壁固连,喷腔安装在化油器下部,喷腔内开有其孔径和角度有利于所喷气流产生高速旋流的喷孔。以冲击混合气,使之再次强化雾化。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由空气滤清器吸入额外新鲜空气,其进气量随车速大小通过自动气量控制阀而得到自动调整,经进气管进入热补偿器,利用发动机废气余热加热空气至350~450℃,热气沿螺旋槽路被加速到500米/秒以上,经热气管进入喷腔产生高速旋流,冲击来自化油器的混合气,导致燃油粒子更加雾化均匀,同时还有部分酸分子成份中氢、氧、硫被离子化,参与燃烧,混合气温稍有升高,在氧气更加充分的条件下,燃烧更充分,爆发冲力大,达到节油增力的目的,又因氧气增加,使2CO+O2=2CO2从而降低了CO的排放量,使CH的排放量也降低,废气排放温度下降又有利于消声。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汽车节油器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实用新型中的附加气调节器仅有一个通道,在发动机起动时,自动气量调节阀处于关闭状态,节油装置不起作用,因而起动点火能够确保原机性能,当低速开动时,自动气量调节阀立刻启动,实施随工况而自动控制附加气量,一旦关闭发动机,自动气量调节阀立刻关闭,恢复原机熄火性能。
2.本实用新型中热气沿着热补偿器内的螺旋状槽路流动,不存在节流现象,气流随其温升而加速流动,从而获得温度不很高的高速热气流。
3.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设计的喷腔中的三排喷孔,其大小及相对角度更利于产生高速旋流冲击混合气,使之再次强化雾化。
总之本实用新型节油效果好,据用户对样机实际试用表明,本实用新型在东风车上使用时,其节油率为13~25%(不同路况条件下),动力性能增加半个排挡,台架测试中怠速时CO排放量由原机的3%降低为1.7%,CH排放量低于1300(ppm)。
图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图中喷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结构示意图沿A-A剖面的剖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永林;徐志东;蔡梦贤;周炳辉,未经朱永林;徐志东;蔡梦贤;周炳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1478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齿轮泵
- 下一篇:一次插入即可连续工作的高效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