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爆内胎无效
申请号: | 92217524.1 | 申请日: | 1992-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41367Y | 公开(公告)日: | 1993-09-01 |
发明(设计)人: | 麻忠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麻忠诚 |
主分类号: | B60C5/20 | 分类号: | B60C5/20;B60C2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6408***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爆 内胎 | ||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运输用的充气型橡胶内胎。特别涉及一种能防爆的内胎。
传统的充气型内胎大多由一个充 有压缩气体的环形橡胶胆构成,一旦出现局部破裂逸气时,全胎气压剧减,使车轮失去支撑力而不能使用,当受损面积很大时无法修补,全胎报废。此外,还免除不了人为放气之忧。为解决这一缺点,人们都曾进行了大量改进,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存在许多诸如充排气、气体密封性、可靠性、使用寿命及造价等方面的问题,而不能得到普及推广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制作一种充气型橡胶内胎,当局部遭到枪击、刀刺、钉扎等多处(不少于15处)破裂时,车辆不必及时维修和充气亦能长期使用。并兼有能解决人为放气,以及上面提出的诸多问题等优点,且寿命长,便于推广普及。
防爆内胎的特点:1、将内胎空间分成多个(50个左右为宜)独立的曲柱形气囊③,将这些气囊③组合在一起便成一个整体的内胎。2、由能展开的环形钢圈②分别给各个气囊③同时一次性充气、排气。3、充排气方式和传统内胎无异。
本实用新型由于空气室由50个气囊③构成,当其中某一个气囊遭到破坏时,其相邻的气囊③由于受气压的影响,自动产生一定位移,填充所失空间,其余完好的气囊③也顺次向破裂方向作极小移动,胎内气压达到新的平衡。而走失的气体只是原来的1/50,气压影响极小,车辆仍能正常使用。当轮胎多处(不少于15处)受损时,车胎仍能使用。此时为保险起见,只要进行一次性维修就完好如初。由于每个气囊③两侧都有两个侧壁,两侧壁都可以扩张,使全部气囊③的气体总容量远远大于传统内胎的气体容量,所以,绝不会有因气压过高或气体热膨胀而产生破裂的现象。
维修时可将坏气囊取走,换上新气囊,即局部换新。而坏气囊可依其破坏面的大小决定修补以否。
防爆内胎能增大行车的可靠性、争得了时间,适于一般民用、越野、军警等专用。
下面结合附图对防爆内胎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防爆内胎的横剖面结构图:
防爆内胎由多个能独立分开的气囊③和环形钢圈②构成,钢圈②直接套在钢钵⑦的中心线上,由钢圈上的气体控制阀①分别给每个气囊③同时充排气,气囊③和钢圈②被包裹于外胎和钢钵⑦之间。
附图2为钢圈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a中,钢圈②上每隔相等距离处设有一个气体控制阀①,钢圈两头有充排气气嘴⑨和开关气嘴⑧,两气嘴⑨、⑧内均设有普通车用气芯。钢圈可沿两头展开,以便套在钢钵上。
附图2b为钢圈的切面图,钢圈内有充排气孔⑩和开关气孔,两孔⑩、分别与充排气气嘴⑨和开关气嘴⑧连通,但两孔之间互不连通,控制阀①分别与两孔⑩、形成串连。
附图2c,为气体控制阀的切面图,内有充排气气孔⑩和开关气孔。充排气气孔⑩与气门连通,气体可由气门出入气囊③。开关孔上有活塞,活塞可左右移动,活塞后有一压缩弹簧弹簧后有密封盖,更换弹簧时,可将此盖打开。橡胶垫片的作用是密封气体。控制阀外沿有螺纹,以便与气囊③对接。
附图3为气囊结构示意图:
附图3a,曲柱形气囊③的两侧壁及中间部分都是由橡胶材料制成,中心部分有接口与控制阀①对接。
附图3b,气囊切面为圆形。
附图4为气囊工作原理示意图:
气囊被破坏后,其相邻两边完好的气囊③的侧壁受气压影响向受损处扩张,填充所缺空间。
附图5为轮胎结构横切面图:
钢圈②直接套在钢钵④上,充排气气嘴⑨和开关气嘴⑧伸出钢钵④表面,控制阀①与气囊③对接。
附图6为气体控制阀工作原理示意图:
附图6a,充气时,先朝开关气嘴充入气体,气体经开关孔⑩分别进入每个控制阀,开关孔中气压上升,活塞受气压的作用,推动弹簧向右边移动,最后停止在密封盖的顶端,气门打开。
附图6b,气门被打开后,停止给活塞充气,再由充排气气嘴给气囊③充气,气体经充排气气孔⑩由气门进入气囊。
附图6c,充气后,将开关气嘴气芯打开,气体外流开关孔中气压剧减,活塞受弹簧力的作用向左移动,活塞杆将气门堵死,气体不能从气囊③中流出。充气过程完毕。
排气过程与充气过程基本相似,给活塞加压,活塞右移,气门打开。气囊③中气体外泄,排气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麻忠诚,未经麻忠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1752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